2月9日,《2020年中国气候公报》正式发布。这份由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完成的年度气候报告,全面分析了2020年中国气候基本概况、气候系统监测状况和主要气象灾害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综合评估了气候对行业、环境、人体健康等方面的影响。
2020年,我国气温偏高,降水偏多,气候年景偏差。长江流域出现了1998年以来最严重汛情,暴雨洪涝灾害重;气象干旱总体偏轻,但区域性阶段性特征明显,华南秋冬季干旱较重;高温出现时间早、南方持续时间长;登陆台风偏少,但登陆地点和影响时间集中;冷空气影响范围广、局地降温幅度大。与近十年平均相比,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偏多。2020年全国年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0.7℃,为1951年以来第8个最暖年。其中,江西省、浙江省、广东省、福建省年平均气温均创1961年以来新高。5月1-9日,我国中东部出现1961年以来最早高温过程;7月11日至9月3日,江南东南部、华南东部等地出现持续高温天气过程,持续时间为1961年以来历史第二长。2020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95毫米,为1951年以来第4多。六大区域中,东北、长江中下游、华北、西南和西北降水量偏多,华南偏少;七大流域中,松花江、淮河、长江、黄河、辽河和海河流域降水量偏多,珠江流域略偏少,其中,松花江流域和长江流域均为1961年以来最多。2020年,全国共出现37次区域性暴雨过程,暴雨日数为1961年以来第二多(仅次于2016年)。夏季,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降水量均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淮河和太湖流域为历史同期次多。2020年,我国于3月25日进入降雨集中期;5月29日入梅,8月2日出梅,入梅时间偏早,出梅时间偏晚,梅雨持续时间和雨量均创1961年以来新高。华北雨季、东北雨季和华西秋雨开始和结束均偏晚,雨量均偏多。2020年,我国气象干旱区域性和阶段性特征明显。4月中旬至夏初长江以北多地出现阶段性干旱;春夏季西南部分地区发生气象干旱;东北、华南遭遇严重夏伏旱;秋冬季华南、江南等地发生气象干旱。2020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23个台风生成,其中5个登陆我国,生成个数和登陆个数均偏少。7月出现1949年以来首次“空台”;8月下旬至9月上旬,东北遭遇了罕见的台风三连击,为1949年以来首次。2020年,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影响范围广、局地降温幅度大。11月强雨雪天气袭击东北,9县市日降温幅度突破历史极值。12月中东部遭受大范围雨雪降温天气过程,过程降温幅度超过12℃的面积有118.4万平方公里。2020年春季,北方地区沙尘天气过程(7次)比常年同期偏少10次。平均沙尘日数(2.6天)比常年同期偏少2.4天。2020年,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长期间气候条件总体较为适宜,利于农业生产;全国年降水资源总量为65926.5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多6163.3亿立方米,为1961年以来第3多;受气温偏高影响,冬季北方采暖耗能较常年同期减少,夏季降温耗能较常年同期偏高;气候条件有利于植被生长,植被生长季(5-9月)全国平均植被指数为2000年以来历史同期第2高。
以下是公报全文(点击图片查看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