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01月24日  星期五
CN / EN / 微信
2015年气候变化绿皮书发布:“巴黎的新起点和新希望”
日期:2015-11-21

 

      2015年11月20日,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社科文献出版社在京联合召开《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5)》发布会暨“巴黎的新起点和新希望”高峰论坛。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和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培林出席了发布会并分别致辞。发布会由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研究员主持,国家发改委、外交部、环保部、中国气象局等单位的高级嘉宾应邀出席论坛,来自气象局、社科院、环保部、农科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等研究机构以及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的50多位作者和专家与会,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新社、央视、人民网、中国社会科学院报、中国气象报等20多家国内知名媒体到会。

      皮书主编、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在致辞中指出,绿皮书是集气候变化科学、政策、应用实践等权威性的出版物,既反映了我国气候变化领域最新科研成果、最新政策分析、最新应用实践经验,也反映了国际气候变化科学进展、谈判重点与焦点分析、政策走向。他特别指出,在继联合国气候变化首脑峰会及中美发布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之后的新形势下,发布2015年皮书具有特别背景及意义:一是气候变化不断加剧,所造成的风险与日俱增。继2014年最热年之后,预计2015年可能成为自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人类活动是当前气候变暖的主因。二是IPCC正式进入第六次评估周期,新一届主席团完成组建,我国翟盘茂研究员顺利当选为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三是国际上各组织、各国领导人纷纷助力应对气候变化。今年的第三次联合国世界减灾大会、G7、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首脑峰会、G20、APEC会议等,都将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发展作为重要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任务,彰显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四是占全球碳排放总量90%的167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做出减缓气候变化承诺,推动全球向气候安全目标迈进。郑国光局长还指出,中国提出的国家自主贡献,其目标无论从峰值的发展阶段、碳强度指标还是非化石能源的消费量上来说都是有力度的。实现这一目标,将有望开创一条比欧美等发达国家传统发展路径更为低碳、在较低收入水平上达到更低峰值的崭新的发展路径。他同时特别指出,巴黎气候协议不应只是一份减排协议,而应全面、平衡地反映减缓、适应、资金、技术转让、能力建设、行动和支持透明度等各个要素。协议应该全面遵循公约的原则和规定,特别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发达国家要履行其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的义务。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培林在致辞中指出,2015年是国际气候治理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时间节点。德班平台工作组,在经历了长达三年的磋商后,即将于今年年底巴黎会议达成关于2020年后国际社会协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安排。可以说,在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中,各国携手开展行动已然成为主旋律,是大势所趋。他还指出,我国正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为实现全球经济发展与保障全球气候安全做出贡献。中美、中欧、中美元首、中法元首等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以及我国提交国家自主贡献等一系列行动和承诺,都向国际社会表明了我国开展气候治理行动的决心,更展现了一个发展中经济体建设性地参与国际事务的姿态和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负责任的态度。另外,他特别强调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责任体系没有发生根本调整,发达国家应该继续引领全球气候行动,并给予发展中国家资金和技术的支持。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介绍了皮书的出版情况。他表示,气候变化绿皮书已成为皮书系列评价体系中的核心品牌,期望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全方位地发挥重要的参考作用,并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成果继续合作。

      皮书副主编、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陈迎研究员介绍了《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5)》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并重点介绍了皮书四个方面的要点:一、从世界大格局看国际减排责任体系的变与不变;二、2015年可能成为一个有气象观测以来的最暖年,气候风险加剧;三、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在行动;四、巴黎大会将是国际气候进程的里程碑,是迈向新时期国际气候治理的新起点,为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新希望。

       “巴黎的新起点和新希望”高峰论坛由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研究员主持。出席高峰论坛的演讲嘉宾有: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高风、国家发改委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孙桢、中国气象学会秘书长和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翟盘茂研究员、环保部科技司健康气候处处长冯波。嘉宾们对2015年《气候变化绿皮书》给予了高度赞赏,进行了精彩的演讲和点评,并与媒体代表和专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对话。

      高风特别代表回顾了国家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模式转变。以往气候变化谈判中采用的“自上而下”的减排模式效果一般,而巴黎大会所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减排方式,即由各国提供“国家自定贡献目标”。由于受到美国国内选举的影响、以及全球经济复苏新动力的需要,目前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政治意愿更强。

      孙桢副司长对国际减排责任体系的变与不变、市场与创新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面可能起到的作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转型等进行了深入阐述。

      翟盘茂秘书长详细解读了IPCC与UFCCC的紧密联系。他指出,IPCC虽不直接参与气候谈判,但是为UNFCCC谈判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中国在发展的同时面临污染这个重大问题,大气污染防治与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具有同源性,减排、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都是我们国内的内在需求。另外,中国特殊的气候特点使之面临的灾害风险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积极减排的同时,应该重视开展应对气候变化适应工作,不同地区、行业都需要有相应的对策。

      环保部冯波阐述了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包括同源性、治污工艺的高能耗问题、改善生态环境对固碳能力的提高等。并展望了未来十三五期间的一些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环保工作,如将碳排放引入治污技术的评价体系中,把一些非CO2的温室气体纳入污染物进行控制,并且要全生命周期的监控碳足迹,做到真正的清洁生产。

      在中国气象局和中国社科院领导的积极支持下,经过中国社科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联合实验室编委会人员的共同努力,此次发布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以中国社科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为合作平台,继2009年推出第一部气候变化绿皮书《通向哥本哈根》之后,连续7年推出气候变化绿皮书,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与好评,也成为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的品牌书籍。2015年围绕国际气候治理进程,编撰出版《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5:巴黎的新起点和新希望》。本书由长期从事气候变化科学评估、应对气候变化经济政策分析以及直接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的资深专家撰稿,涉及国际气候谈判形势与进展、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气候变化相关科学研究的一些最新动态和热点问题。本书是一本集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气候外交与谈判、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行动以及气候变化经济学分析于一体的综合性读物。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