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12月23日  星期一
CN / EN / 微信
南南合作:授人以鱼亦授人以渔
日期:2015-12-10 来源:中国气象报 作者:郝静

 

  时至今日,应对气候变化非一国之力可及,然而,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很多发展中或者不发达国家应对气候能力仍较低。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在积极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来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在国家南南合作框架的推动下,中国气象部门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捐赠设备、进行技术支持,每年举办多国别考察活动和国际气象教育培训工作,帮助提升发展中国家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能力,分享中国气象现代化发展经验、理念和技术,将“大气无国界”的思路真正融入到气象事业发展中。

 

  “作为一个仍处于发展阶段的国家,中国采取了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可称为榜样。”《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克里斯蒂娜·菲格雷斯这样赞叹。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不仅在本国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在承担国际责任,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防灾减灾等方面也做出了积极贡献。联合国助理秘书长马丁内斯·索利曼表示:“今年9月发表的《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中国宣布拿出200亿元人民币建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就是国际合作方面的优秀范例。”

 

  中国气象部门在国家南南合作框架和“一带一路”战略下,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和易受不利影响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和减轻灾害风险的能力。在南南合作领域,我国气象部门已开展了大量工作。

 

  援外气象设备 发挥关键作用

  2011年,中国气象局向巴基斯坦、蒙古、尼泊尔、泰国、孟加拉国、缅甸、马尔代夫等19个亚太国家赠送了中国气象局卫星数据广播系统接收站(CMACast)、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MICAPS)、“风云”静止气象卫星云图显示系统。此后,中国气象局又通过派专家实地维护、举办培训班、远程支持等方式为受赠方提供持续维护和技术支持,还继续提供卫星天气应用平台软件,助其提升卫星资料应用能力。这些工作有力促进了亚太地区地球观测数据的共享和应用,使CMACast成为地球观测数据分发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造成大量建筑物坍塌,当地所有互联网、电话等系统全部中断。尼泊尔气象局预报员巴伦·帕德欧告诉记者,地震发生后,CMACast和MICAPS由于不依赖当地的通信条件,成为了尼泊尔气象局地震后24小时内的主要天气预报平台。同时,中国气象局一直密切关注,通过多种渠道给予帮助和支持。

 

  这些系统和设备不仅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发挥了应急保障作用,而且在平时的监测和预报中同样不可或缺。

 

  巴伦·帕德欧说,尼泊尔气象局会定期利用CMACast制作天气产品,并把得到的“风云”卫星云图直接上传到网络。该系统也是尼泊尔在雨季对雷电、强降雨等强天气进行预报和监测的重要工具。

 

  在巴基斯坦,中国提供的帮助也在这里显示出效益。“目前,CMACast在巴基斯坦的伊斯兰堡和卡拉奇的两个接收站分别安装完成,被用于接收“风云二号”E星、F星的卫星图像。”巴基斯坦气象局程序员赛伊·兹山·海德说。目前,巴基斯坦气象局定期将“风云二号”E星的产品图发布在网站上,供国内防灾减灾相关部门使用;利用从MICAPS系统接收到的产品,对天气气候信息进行分析和预报,再将其发布给专业机构和公众。“这些系统在提高巴基斯坦气象预报准确率和防灾减灾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说。

 

  据记者了解,中国气象部门还向哈萨克斯坦、蒙古、朝鲜、几内亚等70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包括气象仪器在内的多方面援助,同时还与41个发展中国家建立了联系渠道,并与格林纳达、埃塞俄比亚、马达加斯加、尼日利亚、贝宁、多米尼克等12个发展中国家签订了《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物资赠送的谅解备忘录》。这些行动直接促进发展中国家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提高。

 

  多国别考察 惠及全球气象事业

  自1976以来,中国气象局每年举办针对各国气象部门高级官员的多国别考察。截至目前,中国气象局已与世界气象组织合作举办了45期多国别考察,与来自140多个国家的约500位各国气象部门负责人分享中国气象现代化发展经验、理念和技术,帮助推动WMO计划和项目的实施。例如,2011年的第40期多国别考察帮助推动了WMO信息系统在亚洲的实施,缩小亚太发展中国家的信息鸿沟;2012和2013年的第41期至43期多国别考察推动了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国对非洲7国的首次大规模气象援助;2014和2015年的第44和45期多国别考察侧重推动“一带一路”和周边发展中国家在实施全球气候服务框架、气象防灾减灾方面的能力的提高。

 

  世界气象组织一区协(非洲)前主席、几内亚气象局局长马马杜·拉敏·巴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对非洲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规模的援助,尤其是中国气象局从硬件、软件、专业技术支持等多方面支持非洲国家。气象援非项目虽然与过去的基础设施援助不同,但却同样能够惠及民众。

 

  “多国别考察活动从1976年到现在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时间。目前,除中国外没有其他国家承担多国别考察活动。中国坚持举办此活动多年,为该项活动提供了很好的资源,使许多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中国气象部门对于发展中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气象事业发展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世界气象组织奖学金处处长因卡·罗蒂米·阿德巴约这样评价。

 

  授人以渔 国际培训与需求接轨

  人才是气象事业发展的关键。中国气象局一直高度重视帮助发展中国家气象人才能力建设,并联合国内有关单位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国际教育培训资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中国气象局干部培训学院目前是WMO区域气象培训中心。两个中心面对发展中国家对气象水文工作的需求,组织了在灾害天气、临近预报、航空气象、人工影响天气、气象防灾减灾、气候监测和预警、气候变化与气候信息服务、农业气象、雷达和卫星气象、气象行政管理等领域的一系列课程,邀请国内外知名气象和气候专家授课,已为3000余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员提供了短期气象培训。

 

  自2007年以来,在中国气象局的推动下,教育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河海大学每年通过WMO向全球招收22个本科或研究生气象联合奖学金,截至目前,已有120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员从中受益。

 

  这些教育培训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发展中国家气象人员能力的提升,为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培养了一批气象业务骨干及管理人才。

 

  中国的气象教育培训工作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今年9月中旬,各国气象水文部门培训机构负责人常务委员会协调委员会(COCOM of SCHOTI)会议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召开,该会议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在2012年,鉴于南京区域培训中心对世界气象组织教育培训所做出的贡献,南京区域培训中心被WMO指定为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培训中心。

 

  来自卢旺达的让·保罗与来自塞内加尔的阿尔法分别是世界气象组织奖学金的获得者。他们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进行长期系统学习的同时,还获得了参加气候与气候变化国际讲习班、预报员上岗资质培训班等短期有针对性学习的机会。“中国的气象培训为我们国际学员提供了理念共享、探讨科学和交流经验的平台,为科学研究赋予了活力,对我帮助很大。”让·保罗说道。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在积极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来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自2004年以来,国家气候中心已经连续举办了12届气候与气候变化国际讲习班,邀请了超过80位世界知名专家为1600多名来自国内外科研机构、高校和气象部门的学员开展培训。自2007年起,中国气象局开始邀请亚洲和非洲的学员参加培训,扩大讲习班的国际影响,为发展中国家学员学习先进的气候知识提供平台。“除了培训外,中国气象局还在积极探索如何研究开发更完善的英文气候产品制作工具,例如针对某个区域的干旱或极端气候监测系统,希望能输送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共同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说。

 

  未来:携手共进 构建合理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评价,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建设性与积极的作用”并“已经成为促进南南合作的领导者”。

 

  对于未来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提升气候适应力等工作,气象部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巢清尘建议在非洲、上海合作组织、海湾合作委员会、“一带一路”战略等多种合作方式下,进一步完善气候灾害监测预警合作机制,选择具有不同自然灾害特点的国家开展针对性合作,确定重点合作领域,制订规划逐步建立区域性气候灾害监测预警示范中心,并设立网站对合作的成果进行分析分享,从而促进南南合作。

 

  如今,南南合作已成为加强发展中国家经济独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工具和形式。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一直呼吁将发展中国家气象部门的能力发展列为世界气象组织的优先领域之一。他表示:“构建公平合理、务实有效和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需要各方携手共进。中国将继续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进程,为实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目标、降低气候风险、保护全球气候作出贡献。”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