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2日,中国气象局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公众发布《中国气候公报(2015年)》。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正研级高级工程师巢清尘在发布会上介绍了2015年中国气候总体特点和气候对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评估,并就媒体记者的提问逐一进行答复。中国气象局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余勇主持发布会。国家气候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周兵、正研级高级工程师叶殿秀、高级工程师王凌作为专家团成员参加了发布会。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网、中国气象报社、中国天气网等20余家主流媒体到会。
新闻发布会现场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正研级高级工程师巢清尘
会场全景
2015年中国气候公报
2015年我国气候主要呈现出五个方面的特点:气温创新高、气象灾害偏轻、入梅早出梅晚且华北雨季短、台风登陆个数少但强度强、中东部雾-霾频繁。
2015年是有现代气象记录数据135年来全球平均气温最高的一年,全球平均气温的持续升高,引发了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等,对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显著的影响。2015年,赤道中东太平洋大部海温异常偏暖,厄尔尼诺事件继续发展。截至12月,本次厄尔尼诺事件强度已超过1982/1983年,为一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是历史上第二强的厄尔尼诺事件。
2015年,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95℃,为1961年以来最高值,也是自195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平均气温最高的一年。全国降水总体偏多,全国平均降水量648.8毫米,较常年偏多3%。冬、夏季降水偏少,春季接近常年同期,秋季偏多明显。从各区域情况看,长江中下游大部及广西、新疆等地降水量偏多,西南西部及海南、辽宁等地降水偏少。全国暴雨洪涝、干旱等灾害总体偏轻,气候属正常年景。
2015年,华南前汛期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雨量偏少;梅雨入梅时间偏早,出梅时间偏晚,梅雨期降水偏多;华北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降水量为近13年来次少;华西秋雨开始早、结束早、雨量偏少,表现为“南多北空”特点,华西北部出现空汛。南方暴雨过程多,上海、南京等多个城市内涝重,长江流域降水量偏多12%,为近17年来最多。夏季出现南涝北旱,华北、西北东部及辽宁夏秋连旱影响较重;11月江南、华南出现强降雨,秋汛明显;盛夏,新疆出现持续高温天气,但长江中下游地区连续两年出现凉夏;登陆台风偏少,但登陆台风强度强,“彩虹”造成损失重。全国共出现11次大范围、持续性霾过程,11-12月中东部雾霾持续时间长、范围广、污染程度重,11月27日至12月1日华北、黄淮等地的雾霾过程为2015年最严重的一次。
2015年,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区光温水总体匹配较好,仅部分地区出现阶段性干旱、暴雨洪涝、低温阴雨寡照等灾害,农作物受到一定影响。总体来讲天气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比较有利。2015年,全国年降水资源总量为61183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多1546亿立方米。从全国年降水资源量历年变化及年降水资源丰枯评定指标来看,2015年属于正常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