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孙楠报道 2015年底,国际学术及政策研究机构“气候政策中心”发布《全球气候融资概览》指出,2014年全球气候金融增加了18%,达到历史新高的3910亿美元。但这离将升温控制在2℃以内,甚至完成“国家自主贡献”目标都相差甚远。
2014年,超过一半的气候融资来自私营部门(62%),投资总额为2430亿美元,比2013年增长26%;政府等公共部门的投资总额为1480亿美元,连续三年保持稳定增长。
同时,气候变化减缓的资金投入占总气候融资的93%,其中81%用于可再生能源投资;而与适应相关的资金投入仅为250亿美元,占公共气候融资总额的17%;土地利用减缓和适应的资金投入达到平均70亿美元。
数据显示,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仍然是气候融资的最大区域,达到1190亿美元,占总气候融资的31%;仅中国就占到气候融资总量的22%;西欧是气候融资的第二大区域,达到930亿美元;美国只有450亿美元,占比12%。
近年来,可持续发展和低碳转型在全世界范围得到认可和推崇,同时,2015年底顺利闭幕的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利好全球气候融资。在这一背景下,高额增长看似令人欣喜,但实际上仍是杯水车薪。根据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完成“国家自主贡献”中要求的减排量,需要13.5万亿美元的气候融资,而这只能将升温控制在2.7℃左右;如若将温升控制在《巴黎协定》规定的2℃以内,则需要16.5万亿美元。
好消息是,在一些领域,气候融资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光伏和风能发电。报告认为,一方面,国家政策支持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公众包括企业支持也必不可少。一系列政策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竞争,成本日益降低,也让化石燃料陷入竞争。
报告为扩大气候融资和转变增长方式提出建议,一是进一步改善核算方法的透明性、全面性和一致性;二是改进各国国内投资政策和支持框架;三是创新发展和完善融资工具,以满足投资者需求;四是提升将气候变化整合在融资系统中的能力,吸引还在气候金融外围的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