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01月23日  星期四
CN / EN / 微信
我国气候生态环境近五年态势转好
日期:2017-12-08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中国气象报记者孙楠 通讯员肖潺报道 日前,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研究显示,最近5年(2012年至2016年)我国气候格局表现为暖湿特征,空气质量总体呈转好态势,全国80%以上地区的植被覆盖转好,荒漠化得到有效控制。

  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2012年至2016年,我国平均气温为10.1℃,较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值偏高1.2℃;平均降水量偏多7.1%。气象灾害整体呈现加重趋势,其中,暴雨日数增加了22.5%;华北和东北等地干旱日数增加2成至3成;登陆台风平均最大风速较常年增大20%。随着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不断深入,最近5年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重由上世纪90年代的平均3.3%降至0.6%;死亡失踪人数较1990年至2011年平均值下降62%。

2000-2016年我国霾天气过程次数

  大气清洁是衡量气候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标准。数据显示,最近5年我国气候条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清除,但霾天气过程和PM2.5浓度呈现下降态势,其中北京上甸子区域大气本底站PM2.5年平均浓度为37.2微克/立方米,较前5年(2007年至2011年)下降10%,其中2016年平均浓度为2005年有观测纪录以来最低。

  根据气象卫星监测,近5年全国植被覆盖度有所增加,80%以上地区的植被覆盖转好。我国荒漠化区域的植被覆盖率有所增加,92%的荒漠化区域的陆地生态呈现好转态势,荒漠化区域的植被状况明显改善。其中三北防护林的四个区域(东北区、华北区、西北区和新疆区)近5年平均植被指数较前5年分别增长了2.0%、7.8%、7.5%和7.0%。

  2000-2016年我国植被指数历年变化

  气候作为决定生态环境的关键因素之一,未来可能面临更大风险。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未来10年至20年我国气温将持续升高,极端高温、强降水、洪涝和干旱等灾害风险加大,大气环境容量继续减少,污染扩散能力变弱。专家指出,气候风险呈加剧态势,需从战略高度上重视气候安全问题,继续强化气候风险管理,合理开发气候资源,保护气候环境。

  【科普链接】

  什么是大气本底站?

  大气本底站是大气本底监测站的简称。所谓“本底”是指“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条件下大气各成分的自然含量”,因此,大气本底观测站一般选择在远离人类活动和污染源的地区,以最大限度“还原”大气原貌。

  大气本底站又分为全球大气本底站和区域大气本底站。世界气象组织要求全球大气本底站必须严格按照有关大气本底监测的规范和标准进行观测,在全球基准大气本底条件下开展包括温室气体、大气臭氧、气溶胶、太阳辐射、气象和边界层气象、降水化学等多个方面的观测。区域大气本底站要求较大的污染源离监测站的距离要在40公里以上;未来50年内,监测站周围各方向距监测站30~50公里内土地利用形式没有显著变化;主要居住区、工业区和主要公路、机场应当远离大气本底监测站等。

  目前,我国有一个全球大气本底站和三个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计划(WMO/GAW)区域大气本底站,全球大气本底站位于青海瓦里关,区域大气本底站分别位于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黑龙江龙凤山。北京上甸子区域大气本底站位于北京市区东北方向150公里远的密云县高岭镇上甸子村。该站从1958年开始进行地面气象观测,1981年建成为区域大气本底站,1982年开始进行大气漂尘、大气浑浊度和降水化学等大气成分的观测,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区域大气本底观测站,为北京,乃至全国和全球提供了诸多大气成分观测数据。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