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我国气象卫星在气候和气候变化中的业务应用能力,解决气象卫星遥感应用中的瓶颈问题是我国气象部门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之一。结合我国气候特点和国家级气候业务需求,国家气候中心深入推进“风云四号”卫星资料在气候监测、气候模式、气候数据服务等领域的应用落地和成果转化,不仅提高了“ 风云四号”卫星在国家级气候业务中的应用与服务水平,还充分发挥了“ 风云四号”卫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气候服务保障。
亚洲季风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季风区,受季风影响,亚洲东部和南部地区极易发生旱涝灾害。“ 亚洲季风监测是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短期气候预测不可缺少的重要监测信息。”“ 风云四号”卫星应用攻关团队(以下简称“ 攻关团队”)气候应用领域首席专家聂肃平说。
基于“ 风云四号”卫星产品,国家气候中心攻关团队开发了亚洲季风系统中关键变量的试验性监测应用业务产品,包括印度洋至太平洋西部海表温度、欧亚地区各层水汽输送及射出长波辐射(OLR)气候业务监测产品等,建立了上述三类产品在亚洲季风监测中的试验性业务。“ 亚洲季风系统对我国和亚洲地区各国气候有重要影响,这一应用产品是‘ 风云四号’卫星资料在气候领域应用的核心。”聂肃平表示。
据悉,国家气候中心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建立了亚洲季风监测业务系统,但业务主要依赖于国外卫星或再分析资料。开发基于“风云四号”卫星资料的亚洲季风监测业务产品,对于提高国家级气候业务中我国自主资料的应用能力有重要意义。为开展南海季风爆发业务监测服务,国家气候中心基于“风云四号”卫星资料开发的孟加拉湾季风监测产品,弥补了该地区原有海表浮标观测数据少的不足。聂肃平解释道:“孟加拉湾季风爆发是南海季风爆发的前兆信号,可以为南海季风爆发的监测预测提供有益的指示。”
卫星观测资料在气候模式中的定量应用是提升模式预测准确性的关键。通过核心技术攻关,国家气候中心已基本解决“风云四号”卫星陆表温度产品在气候预测业务模式陆面分量模式中同化应用的关键技术问题。“我们发现,同化陆表温度产品对模式陆表温度的模拟有正贡献,同化后能为气候预测模式提供更准确的陆面下垫面条件。”聂肃平说。
在聂肃平看来,“ 风云四号”卫星资料还为推进我国现有气候业务中全球尺度积雪监测的自主化提供了核心数据支撑。“在此之前,我国的全球尺度积雪监测业务主要依赖于美国的监测产品,核心产品的自主程度较低。”而现在,结合我国全球积雪监测的气候业务应用需求,国家气候中心基于“ 风云四号”和“ 风云三号”卫星产品,结合地面台站观测数据,开发了欧亚区域多源数据融合的积雪覆盖试验性气候应用产品,与国际先进的IMS 积雪产品一致性明显提高。“这是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尺度积雪覆盖产品的第一步。”聂肃平说。
为使卫星产品更好地为气候业务人员提供高效的服务,国家气候中心还开展了基于“风云四号”产品的监控和共享展示平台建设。该平台可以方便业务人员对卫星产品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分类存储,并提供便捷的接口实时调取卫星产品,同时还能实现对实时接收的卫星产品、生成气候应用业务产品的到位情况进行监控和反馈,确保未来基于“风云四号”卫星资料的气候业务的自动化和实时化运行管理。
转自气象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