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01月24日  星期五
CN / EN / 微信
保护和建设好三江源区生态与环境,是我们的责任
日期:2005-06-23 来源: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作者:张 雁 郭战峰
   
    由中国气象局、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国家林业局、青海省科技厅、青海省气象局、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联合举办的“三江源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适应对策学术研讨会”,经过两天紧张的研讨,于2005年6月22日圆满结束。
    此次会议得到了各主办单位的充分重视。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孙鸿烈先生、中国气象局王守荣副局长、国家林业局赵学敏副局长、世界自然基金会项目主任甘霖先生和李利锋先生、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长郑度院士、青海省科技厅邢小方副厅长等出席了会议并在开幕式上致辞。会议承办单位国家气候中心主任董文杰主持了开幕式。   
    60多位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青海省气象局,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中国林科院湿地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农科院、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中加合作服务等部门的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此次会议也引起了新闻媒体单位的极大关注。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经济时报、科学日报、气象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十余家新闻单位出席了研讨会,并进行了现场采访。
    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地形复杂。这里不仅是青藏高原最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其气候变化也直接影响着周边地区的生态与环境。近几十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下,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与环境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冰川退缩、湖泊水位下降、湖泊湿地面积日益减少;源头水量逐年减少、河流湿地呈现萎缩;沼泽湿地大面积缩小、水源涵养功能下降;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和破坏;水土流失日趋严重。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不仅对高原气候及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也作用于高原邻近地区。
    尽管国际社会和我国政府对三江源地区投入非常大的支持,但是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中指出,21世纪,全球变暖将比20世纪严重得多,其升温速度将可能是过去一万年从未有过的。因此,深刻理解三江源这一典型地区的气候变化事实与趋势,全面了解气候变化对该区生态系统所产生的影响,并制定适应战略与对策,是实现三江源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WWF倡议并资助召开了此次会议,期望1)通过学术交流的形式,共同探讨如何充分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制定一个面向未来,开发出一套适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适合当地居民的气候变化应对策略,提高社会各界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以及对三江源生态保护的关注;2)通过与有关决策部门、科研业务机构、科学家、新闻媒体,以及与当地社区的广泛合作,推进三江源区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意识和行动。
    作为气象部门应该对此做些什么?中国气象局王守荣副局长在致辞中指出,保护和建设好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与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作为气象部门需要积极开展气候变化的监测、预测及其影响评估工作,建立综合、连续和准确的气候监测和检测系统,揭示气候变化的基本规律和生态、环境变化的机理;评价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环境和经济系统的影响,提出适应气候变化影响的规划和行动计划,为三江源和环青海湖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研讨会共包括六个主题:1)三江源区过去的气候变化;2)三江源区未来气候变化趋势;3)气候变化对三江源区冰冻圈的影响及水文效应;4)河流、湖泊、湿地对气候变化的响应;5)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6)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与生态和环境保护。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赵新全所长、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沈永平研究员、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朱立平秘书长分别作了题为:1)中国西部面临的主要气候与环境问题及对策建议;2)实验增温和放牧对高寒草甸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3)长江源区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的影响;4)青藏高原湖泊湿地变化对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响应专题报告。
    会议还组织分会报告和专题讨论。25位专家在分会上作了学术报告,充分体现了气候学、地理地质学、水文学、冰川冻土学、生态学、环境学、大气化学、遥感、社会经济学等学科领域交叉及部门合作的特点。
    经过充分的研讨,与会专家达成了共识。会议将汇总此次研讨会的成果,形成一个关于“气候变化条件下开展三江源生态与环境保护、修复和改善的对策”的建议书,提交国家相关决策部门和地方政府。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