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22日,2005年度国家气候中心暨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学术年会圆满结束。这是国家气候中心为贯彻落实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大力实施部门三大战略,落实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举措。会议交流了气候和气候变化科研业务成果,加强了国家气候中心与其他部门的合作交流,促进了科研与业务的有机结合。
会议得到了全国气象部门、科研院所、高校的积极响应。来自中国气象局系统27个省区市气象局,中国气象局直属科研所,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信息气象中心、培训中心的科研业务人员,以及来自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农科院、总参气象局、气象学会、气象学报编辑部、有关研究院所等共计37个部门的代表和研究生出席了学术年会。特邀报告会上盛况空前,220余位代表聆听了特邀专家的精彩报告。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王守荣、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副司长巢请尘、国家气候中心主任董文杰在开幕式上致辞。王守荣副局长在讲话中主要就如何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如何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背景下搞好此次学术活动提出了希望和要求。
为期两天的会议包括特邀报告、分会报告、讨论三部分内容。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吴国雄院士、国家气候中心丁一汇院士、北京大学王绍武教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徐祥德研究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葛全胜研究员等分别在大会作了有关1)青藏高原影响亚洲季风爆发研究的最新进展;2)中国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原因研究;3)全新世中期的干旱事件和中华古文明的进程;4)城市环境研究;5)基于多源历史气候信息重建的中国历史气候变化序列一致性研究等特邀报告。会议还邀请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管玉平研究员在分会上作了题为“Mult-states of thermohaline circulation revisited”的报告,使与会代表联想起美国大片“后天”。
在以“气候变率的机理、预测与评估”和“气候变化检测、预估及影响评价”为主题的两个分会上。代表们主要就1)气候变率的诊断与机理;2)气候模式与模拟;3)区域气候分析与评价;4)气候变化监测、检测;5)气候变化预估;6)气候变化影响评价等六方面内容开展交流,共交流了49篇报告。会议出版了摘要文集,共收录63篇论文。
讨论会上,与会代表积极参与,主要对国家气候中心如何发挥指导功能;如何更好地开展与区域中心、省市气象部门及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如何开好下一届学术年会等展开讨论。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开放实验室主任罗勇主持了讨论和闭幕式。
会议获得圆满成功,实现了预定目标。这是国家气候中心第一次组织的全国性学术年会。通过学术交流和研讨,使与会代表进一步了解到气候和气候变化的前沿科学问题及该学术领域国内外重点研究方向。对于提高气象行业整体科研业务水平、加强部门间合作与交流、推进研究型业务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气象科技人员将努力提高自身的气候和气候变化业务科技含量,为建立一个创新型行业作出更大贡献。
(摄影:郭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