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01月12日  星期日
CN / EN / 微信
国家气候中心承办的“第三届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国际讲习班”开班
日期:2006-07-17
    

     7月17日,由中国气象局主办,国家外国专家局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全球变化分析、研究和培训系统(START)协办的第三届“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国际讲习班”在北京开班。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院士致辞,并向为这期国际讲习班授课的国际知名专家——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Susan Solomon博士,法国科学研究中心(CNRS)研究部主任和冰川与地球环境实验室主任Dominique Raynaud博士和IPCC副主席、斯里兰卡发展研究所(MIND)主席Mohan Munasinghe博士颁发了聘书。
     这次讲习班由国家气候中心承办。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科学主任陈德亮出席讲习班开幕式。罗勇副主任就第三届“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国际讲习班”的情况向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气象报、科学时报等媒体的记者作了介绍。
    这次讲习班精选了目前气候变化和气候系统研究领域的几个重要方面,其主题包括大气化学与气溶胶的气候效应、地球生物化学循环、冰冻圈在气候系统和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区域气候模式和模拟、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及气候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学习方式除了原有的专题报告、讲座、参观之外还增加了分组讨论和专家辅导,并按照气候模式/气候变化、大气化学等多个模式为学员提供实习机会。与前两届讲习班相比,这届讲习班规模更大,正式学员达到240人左右。
    秦大河在致词中说,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已成为人类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而影响气候系统变化的因子很多且非常复杂,要真正掌握气候系统的变化规律,必须研究气候系统各圈层之间繁复的相互作用,必须加强对气候系统各种过程与机制的观测与分析,还需要建立各圈层耦合的气候系统模式。秦大河还谈到了中国政府对于气象、气候业务和科研工作的支持,介绍了中国科学家在开展天气气候研究中取得的成绩,同时也指出了不足之处。秦大河认为,目前中国气候研究的自主创新和国际合作能力与气象大国的地位还不相称,对气候系统各圈层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能力不强,提高气候预测预估能力还缺乏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科技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这都需要进一步了解国际最先进的科研成果,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引进世界上先进的科研方法和理念。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