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苏省学位委员会、江苏省教育厅公布了2006年度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的遴选结果(苏教研[2006]5号)。我实验室封国林研究员指导的硕士研究生万仕全(02级)榜上有名,他的“基于相空间重构技术的我国旱涝时空分布研究”硕士论文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让我们向他表示祝贺.
万仕全同学采用国家气候中心1951~2000年740站逐日降水量资料,通过时间延迟方法重构各站点降水动力空间,利用非线性分析方法-动力学自相关因子指数Q分析我国夏季风区旱涝的区域气候特征,得到了五个与传统“雨型”性质不同的动力学气候特征区,即江淮区、华南区、华北区、东北区、青藏高原区。统计数据验证了这五个气候特征区的降水具有明显的同期旱、同期涝和同期正常的特点,即每个特征区内具有共同的时空特征结构。进一步的物理机制分析表明:江淮区、华南区与ENSO关系密切,这可能是IEA遥相关作用的结果;在另外三个区中,华北和东北与副高脊线位置有较好的正相关,但这三个区对ENSO没有明显响应特征,可能与这些地区主要处于ENSO影响区之外有关;其中对副高脊线响应最明显的区域是华北区。
此外他还利用Q指数分析了我国夏季东部地区旱涝突变的非线性特征。其基本结论是:1)70年代末中国降水和气温普遍存在均值突变,但动力学分析结果却表明,发生均值突变的大部分地区其动力学结构并没有突变,这种现象在长江流域表现最明显;2)华北地区降水和温度无论均值还是动力学结构都发生了突变,分析表明,70年代末华北持续干旱可能是其动力学突变所致,并可能与青藏高原大地形有关;3)青藏高原降水和温度的动力学突变与华北乃至东北都有同步发生的现象。分析表明,可能由于青藏高原的动力-热力的作激发出遥相关波列向下游频散,引起传播方向上区域气候系统异常,华北持续干旱可能与此有关;4)在分析降水和温度序列动力学演变的时空特点时发现,气候系统的动力学背景可以用不同气象要素来反映,得到气象要素时空分布规律相同,对研究气候系统的动力学过程有一定意义。
目前,万仕全同学正在兰州大学攻读气象专业博士学位,导师为丑纪范院士和封国林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