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12月22日  星期日
CN / EN / 微信
王永光赴韩国短期访问总结
日期:2006-10-30
    
夏季长江中下游降水的降尺度预测
王永光
(国家气候中心,北京 100081)
    2006年7月14日至9月13日,我到韩国釜山亚太经合组织气候中心(APCC)做了为期2个月的访问学者。现将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夏季长江中下游降水降尺度预测
动力气候模式在近些年来得到长足的发展,国家气候中心在“9.5”期间建立了第一代的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和东亚区域气候模式;APCC除了发展韩国的气候模式外,还收集了美国、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国的气候模式1983年以来的回报和预报结果。经检验表明,模式对东亚地区环流预测的ACC约为0.2,但对东亚降水的预测只有0.1。如何更好的使用动力模式环流预测结果,从而得到更好的降水预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1、中国夏季降水与NCEP再分析资料的相关分析
通过夏季中国降水与NCEP再分析资料的同期相关分析,可确定降水与环流之间的相互关系,为降尺度解释应用打下基础。通过夏季华北、淮河、长江中下游降水(可大致代表夏季3类雨型)与SLP及850、500、200hPa位势高度及风场的相关分析发现,长江中下游的夏季降水(28°~32°N, 109°~122°E共25个站)与热带太平洋海域的SLP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图1),1983-2003年显著性水平普遍在95%以上,东北太平洋海域甚至达到了99.9%信度。这说明,当北太平洋热带海域海平面气压偏高(副高偏强)时,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多,反之亦然。
图1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与NCEP再分析资料SLP的相关
通过动力模式21年(1983-2003年)回报结果的检验发现(图略),在西北太平洋和东南太平洋的热带海域,大多数模式对SLP的预测有较高的技巧。这也证明了,热带地区的环流具有较好的可预报性。通过与图1的对比,确定与长江中下游降水关系好且模式预测技巧高的SLP格点(10°S~20°N, 130°E~150°W)作为降尺度的预测因子。
2、热带太平洋SLP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降尺度预测
利用9个动力气候模式21年SLP回算结果降尺度解释应用夏季长江中下游降水的预测结果如图2所示,有5个模式的降尺度预测结果的ACC超过0.1。应用APCC开发的CPPM集成方法,选取这5个模式的降尺度预测做多模式集合预测(MME), ACC为0.15。相对于10余个动力模式对东亚(包括热带大洋海域)降水输出预测检验的平均ACC为0.10,对中纬度地区的长江中下游降水的降尺度预测具有明显的技巧。
图2 动力气候模式SLP回报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降尺度预测的平均ACC
    对长江中下游25个站21年的降尺度预测距平相关系数分布如图3所示。除湖南西部及浙江部分地区相关为负以外,大部地区均为正相关,其中在湖北西部、福建南部等地的相关系数接近或超过了95%信度。
图3 动力气候模式SLP回报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降尺度预测的相关系数

二、亚太经合组织气候中心(APCC)
1.     组织机构及人员
亚太经合组织气候中心在执行主任的领导下,下设有3个处室共计22人,分别为办公室(7人)、科学室(10人)和系统室(5人)。还包括韩国In-Sik Kang 和夏威夷大学Bin Wang教授等30位国际知名科学家组成的专家组。
科学室的10人包括从其他国家聘任的为期一年以上的高级科学家2人、科学家3人,韩国本国聘任的科学助理5人。另外,还有为期2个月的短期访问科学家4人。
2.     科学室的主要任务是:
[1]    发展动力气候预测模式;
[2]    开发多模式集合预测方法和降尺度气候预测方法;
[3]    制作春、夏、秋、冬四季的亚洲乃至全球的多模式集合气候预测。
3.     APCC与北京气候中心(BCC)的比较
在发展动力气候预测模式方面,我们正在开发气候系统模式,一旦取得预期效果,将不会落后甚至领先于APCC;在产品发布方面,我们正在进行全球产品中心(Global Producing Center)能力建设,在发布产品方面也将不落后于APCC。
但在模式集合方法和解释应用方面,APCC在In-Sik Kang等教授的指导下,在国际高级科学家和访问学者的参与下,工作在稳步向前推进。APCC收集了美国、俄国、日本、中国及韩国本国的10余个动力模式1983年以来的回算结果和实时预测结果,从模式的检验、集合、降尺度应用等方面,做了扎实的工作,甚至在可预报性及影响机制方面,也作了有益的探讨。
BCC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灾害天气精细数值预报系统及短期气候集合预测研究”的支持下,应在动力模式结果的检验、订正、降尺度解释应用、多模式集合上,以及模式结果的使用条件及气候预测影响机制方面,做深入地研究分析,以推进动力与统计相结合的气候预测,使BCC在东亚区域气候中心的能力建设上进一步得到加强。
(2006年10月)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