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2006年的最后两天,来自全国气象部门气候和气候变化业务轨道的各家“掌门人”齐聚京城,学习贯彻2007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精神,就2006年国家、区域和省级气候中心在“研究型、集约化、开放式”业务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国家、区域和省级气候中心在业务建设中如何分工协作以及如何解决现阶段制约本区域、本省轨道业务发展等关键问题进行了交流研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任董文杰向大会作了主题发言,预测减灾司副司长翟盘茂主持会议开幕式,科技发展司司长郭亚曦主持了会议闭幕式,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作了会议总结。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许小峰给会议发来短信表示祝贺。
中国气象局宇如聪副局长出席闭幕式并讲话。他高度评价了气候和气候变化轨道业务建设2006年取得的成绩,要求2007年气候和气候变化轨道业务建设要以2007年全国气象局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分析和把握制约本地区、本省气候和气候变化轨道业务发展的关键问题,进一步调动现有人员的积极性,真正按照 “多轨道、研究型、集约化、开放式”的要求,建设气候和气候变化轨道业务,使国家级和区域省级上下衔接,协调发展。
2006年是气候及气候变化轨道业务建设工作全面展开的关键一年。一年来,两轨道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已取得了阶段性进展。由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科技发展司和国家气候中心共同牵头,多单位合作制定了《气候和气候变化轨道业务方案》,形成了新型的体制框架和业务流程,形成了24种气候轨道产品和3大类气候变化轨道产品。4个区域和28个省气候中心增加了气候监测产品,定期和不定期发布《气候监测公报》。约50%省级气候中心开始发布滚动的月、季尺度短期气候预测,60%以上的省根据服务需要发布专项预测产品。气候模式产品解释应用技术在区域和省级得到普遍运用。气候影响评价的行业领域拓宽,70%左右省级气候影响评价引入定量评价指标或模型,灾害影响预估开始进入业务。气候应用和服务领域不断扩大,气候资源评估服务向精细化发展,气候变化决策服务材料得到国家和地方领导高度关注。目前,国家级与区域、省级气候中心已开展全面合作,初步形成了“上下融合,上有指导,下有反馈,左右有合作”的新局面。
会议还听取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作的题为《全球气候变化及其预测》的科学报告。中国科学院系统、总参气象水文中心、北京大学等单位派代表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