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鹤类基金会副主席James T. Harris访问BCC
4月27日上午,国际鹤类保护基金会(International Crane Foundation)执行副总裁吉姆•哈里斯先生(James T. Harris)访问了国家气候中心,与开放实验室、气候变化室有关人员就“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湿地、湿地植被、鹤类栖息地的可能影响”进行了交流。
国际鹤类基金会(ICF)成立于1973年,本部设在美国威斯康辛州的巴拉布。建有现代化的鹤类及其它珍稀水禽的繁殖、饲养救护基地。主要致力于支持和帮助各国从事鹤类等珍稀水禽的保护和研究,并进行保护鹤类的宣传教育、人工繁殖鹤类、各种水禽及其栖息地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鹤主要栖息在江河湖泊近岸的湿地中,中国是公认的鹤类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全世界现存15种鹤,而在中国就栖息着8种。所以,中国一直受到国际鹤类保护基金会的重点关注。自1979年国际鹤类基金就开始与我国合作,在丹顶鹤的研究与保护、三江平原鹤类航调、黑颈鹤的调查,以及人员培训、贵州草海保护等项目上与我国有关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
吉姆·哈里斯先生一直致力于鹤类研究和自然保护事业,发表有关论文75篇,一部专著,是鹤类研讨会三部论文集的编者。自1986年以来,吉姆·哈里斯先生曾先后40余次来到中国,几乎走遍了中国所有的湿地保护区。在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影响这问题上,哈里斯先生通过深入中国实地调查,提出了:
20世纪80年代前,生态学界的某些学者在研究和实践中没有把自然保护和人的发展结合在一起,他们往往只是孤立地谈环境保护,完全排斥对人的关注。我认为,在湿地周边人类的生存活动对这一生态系统平衡的影响不可忽视。为了更科学、更有效地保护环境,我们应该探讨人类的社会因素、生产活动、资源开发对自然的影响。环境学家不应只注重对自然界的研究,更要关注人本身。保护区和周边社区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要维护保护区的生态平衡,就必须着手解决社区的贫困问题。在今天的报告中,吉姆•哈里斯先生介绍了丹顶鹤、黑颈鹤等数量的变化,主要的繁殖地和越冬地及其变化,及其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可能关系。
吉姆·哈里斯先生的报告吸引了在座的每一位人员。在报告的最后,哈里斯先生还表达了希望能够进一步了解鹤类分布区及迁徙廊道的气候变化和气候变化对湿地、湿地植被等鹤类栖息地的影响。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任国玉研究员介绍了国家气候中心的发展历程、人员组成、主要科研业务领域,以及在气候变化事实和预估方面的一些主要结论。张称意研究员、阎宇平副研究员、王长科副研究员、许红梅副研究员和周波涛博士等参加了交流会,并就相关科学问题及合作前景展开了讨论,初步确定了进一步开展合作研究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