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01月25日  星期六
CN / EN / 微信
刘绿柳等三人赴瑞典哥德堡大学访问及荷兰阿姆斯特丹暑期培训的总结
日期:2007-08-28
    
2007年6月6日-6月10日,我中心刘绿柳、许红梅、高歌三人应瑞典哥德堡大学地球科学中心主任、国家气候中心科学主任陈德亮教授的邀请赴哥德堡大学进行了为期五天的访问,并进行学术交流。
瑞典地处北欧,与其它北欧国家相似,由于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受其影响,比同纬度地区气候温和稳定,四季分明。首都斯德哥尔摩是其最大城市,我们此次访问的哥德堡大学所在地哥德堡市是瑞典第二大城市,位于瑞典的西南部。
2007年6月7日-6月10日,我三人与由陈德亮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进行学术交流讨论,讨论内容主要涉及区域气候模式研发、降尺度技术在气候变化影响评估中的应用等。气候评估室副主任高歌,气候变化室许红梅博士与气候预测室刘绿柳博士分别就气候影响评估,气候模式产品解释应用及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及生态环境的影响三方面所进行的研究做了发言。大家对时空降尺度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全球以及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农业的影响等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了讨论。
2007年6月10日-2007年6月16日受阿姆斯特丹维杰大学Karin  Rebel 博士和 Sampurno Bruijnzeel的邀请,参加为期5天的生态水文学暑期培训。该培训班由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Vrije Universiteit Amsterdam)和博新维斯克水文中心(Boussinesq Center for Hydrology)以及“气候变化空间计划”'Climate changes Spatial Planning'项目共同组织,培训班邀请了欧洲多位生态水文学、气候学领域著名的科学家,就该领域的最新进展、主要的研究方法和新理论开展了学术讲座,同时开展了野外试验观测技术的培训。
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成立于1880年,现有15个系,3500名教职工和14000名学生。学校非常注重管理与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并将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生存的根本点,被荷兰政府授予了负有盛名的Hoger Onderwijsprijs称号,这是荷兰政府每两年一次向有杰出表现的学校颁发的荣誉称号。目前已发展为一所学术性很强的以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开设了50多个本科(学士学位)课程和大约100多个研究生(硕士)课程。此外,学校还有10余个研究所。该大学为学生提供了各项有利于学习和生活的设施。
博新维斯克水文中心(Boussinesq Center for Hydrology)是荷兰水文学的研究机构,成立于2005年,由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研究院(Royal Netherlands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KNAW)负责执行,致力于荷兰水文学的研究,把握水文科学的研究前景及发展方向,并为多学科交叉研究创造环境条件。其成员包括:代夫特科技大学(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水资源系,乌得勒支大学(Utrecht University)的地表水与水文学研究团队,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Free University Amsterdam)的水文与地理环境学系、瓦哥京根大学的土壤物理学、生态水文学、地下水管理、水文与水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团队,联系国都科文组织的水教育机构(UNESCO-IHE Institute for Water Education, Delft)、国际地理信息科学与地球观测研究所(ITC Enschede)。
培训班提供了一个学习生态水文学的机会,授课内容包括水文与景观生态间的相互作用,土壤-植被-大气间的相互作用,温室气候排放,大尺度生态化学模拟,不同尺度生态系统的生态水文过程。课程安排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验设计,既有实例经验讲解又有现场观测与实地考察。课程安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同报告之间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涉及生态水文学概念,生态水文学的过程观测与模型模拟,生态水文学过程与气候的联系及相互影响。环运河游览增加了对阿姆斯特丹这个城市人文环境及发展的了解。
授课老师在阐明生态水文学的概念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与水文、水文化学条件间的关系,以案例的形式讲解了荷兰典型的沙地、湿地景观形成的历史过程,水力环境及水化学过程。应用自组织理论了分析了水资源限制条件的生态水文过程与生态水文系统的自组织过程。通过对阿姆斯特丹郊区的沙丘与湿地景观与沿途地质结构实地考察,阿姆斯特丹饮用水实验中心、水文观测站、排水系统及人工入渗场的参观,进一步加深了对植被与水力环境及水化学过程关系的理解。
在土壤-植被-大气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方面,讲授了根系吸水的观测与模拟,植被生长、形态与分布与水平衡的相互影响,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变化情景分析;荷兰针叶林、阔叶林的生态水文与碳循环的关系。并从较大尺度讲授了生态水文与大气的相互反馈过程。以实际案例形式讲解了亚马逊河低地生态水文过程与温室气候排放关系的观测事实与模型模拟,热带高山雨林的生态水文过程观测与模型模拟。关于“种碳”研究的一个新结论对社会产生的可能影响,各生态、水文、生态水文、气候小组就此讨论,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在中国,生态水文学还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通过该培训班的学习,对相关领域国外前沿、研究动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与老师及学员间的交流讨论对水文与生态水文模拟、气候变化对水文、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方法方面萌发了新的想法,对于开展气候变化业务轨道项目“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评估子系统”建设,拓展生态及水资源领域的科研、业务工作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这次的访问交流与学习,我们三人感觉到收获很大,下面是我们这次访问的一些感受及建议。
(1)采用非常灵活的方式进行学术交流。在哥德堡大学访问期间,我们最深的体会就是他们很少举行行政会议。在每个院系都有自己的科研小组,科研小组内部也不经常开会,大家都是利用上午和下午各一次的喝咖啡时间进行交流,讨论时间不但能够得到保证,而且方式也非常灵活,大家参与讨论的氛围也非常活跃。讨论之后大家又各自进行研究,这种方式既能保证大家经常在一起交流,又能使大家具有非常充裕的时间进行科研教学工作。因此我们建议在国家气候中心内部科室,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多进行类似灵活的方式进行学术交流。
(2)开放活跃的科研氛围。访问与学习期间了解到,哥德堡大学的每个院系每周都会安排公开的学术交流活动,对于讨论的议题,如果有兴趣,不仅仅是哥德堡大学的人员可以参加,社会上各界人士都可以参加并发表自己的观点。由此我们想到我们也应该将我们关注的气候领域向社会各个行业进行宣传,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气候,关注气候变化。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大部分院系则在每周某一个固定晚上在固定的地点有一次小型的交流活动,活动提供饮料、甜点或小吃,只需付一点点的费用,根据个人需要付费,参加人员自由交流,谈任何感兴趣的话题,气氛非常活跃。由此我们想到也可以安排在某个固定时间与固定地点,参加人员不限,大家自由交流,可以促进大家对彼此研究领域的熟悉,从不同角度讨论同一问题的看法,促进科研与业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激发的灵感也许会有助于科研业务向前迈进一大步。
(3)暑期培训班采用多样的安排方式。这次培训班的课程安排丰富多样,有学术报告、案例讲解,课堂讨论,也有实地考察与观测场参观,中间安排coffee break与晚上的交流讨论。我中心的暑期培训班安排方式也是丰富多彩,仍然可以借鉴这次生态水文培训班的某些方式,提高学员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为期十天的访问学习,感觉自己的眼界开阔了很多,不论自己熟悉的还是陌生的研究领域,都了解了一些新的科研动态,这对于我们今后的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在访问学习过程中也结识了一些朋友,通过交流增进了相互的了解,感觉很有意义。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