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12月22日  星期日
CN / EN / 微信
刘洪滨赴朝鲜进行双边合作工作访问总结
日期:2008-09-10

刘洪滨、李辑赴朝鲜进行双边合作工作访问总结报告

刘洪滨          

(国家气候中心   沈阳区域气候中心)

根据中朝第十四次联合工作组会谈纪要,经与朝鲜水文气象局商定,20088512日,由国家气候中心决策咨询部主任刘洪滨研究员和沈阳区域气候中心副主任李辑副研究员组成的中国气象代表团赴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气象水文局进行双边气象合作工作访问,对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地区的气候变化状况及其预测开展合作交流。访朝期间,朝鲜气象水文局中央预报研究所柳济烈所长宴请了中国气象代表团。

此次访问共进行了四天的学术交流。共分三部分内容:朝方介绍朝鲜在气候变化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中方介绍全球、中国和东北地区的气候变化事实、影响、未来变化趋势;双方就所关心的气候变化科研、业务和服务工作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交流期间,朝鲜气象水文局国际处的李皓和朝鲜气象水文局中央预报研究所数值预报室主任金太真被朝方指派担任翻译。

一、朝方介绍其在气候变化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

朝鲜气象水文局中央预报研究所气候研究室的蔡先淑研究员(女)介绍了朝鲜半岛(主要是朝鲜半岛北部地区)近百年(19182007年)的气候变化观测事实。主要采用朝鲜半岛北部8个地区17个气象观测站的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观测资料,利用多元回归和趋势分析方法,给出了全年和四季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同时分析了积温日数、峰值系统等统计量的变化趋势。并采用多元回归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太阳黑子数、太阳磁场和人类活动(CO2)等对朝鲜半岛气候变化的贡献和各种影响因子的差别。

朝鲜气象水文局中央预报研究所气候研究室的林尚敦研究员(男)介绍了利用统计方法预测20062010年气温变化的主要方法和结果。他首先介绍了全球和朝鲜半岛近百年气候变化的特征和差异,然后介绍了采用五种不同的统计方法进行未来5年气候变化预测的结果,这五种方法为:线性趋势法,以CO2浓度为自变量的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均生函数分析法,最大墒谱法,以CO2浓度、太阳黑子数、太阳磁场为自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法。最后还采用加权平均法将上述五种方法得到的分析结果进行了集合。结果表明,20062010年朝鲜半岛北方地区的气温距平(基于19712000年均值)为0.70.8,与20062007年的气温观测资料对比结果显示,预测结果略高于实际观测结果。

朝鲜气象水文局中央预报研究所气候研究室的最峰哲主任(男)介绍了未来两年朝方在气候变化预估工作方面的思路和实施方案。据最主任介绍,该项工作是为朝方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做的具体工作,并计划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采用统计分析方法,预估到2030年朝鲜半岛北方地区气候变化趋势,这项工作计划在2009年完成;第二阶段:利用全球模式模拟结果嵌套区域气候模式,采用动力方法,预估到2030年朝鲜半岛北方地区气候变化趋势,这项工作计划在2011年完成。所用观测资料为朝鲜半岛北方地区181个气象观测站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统计模式选用英国科研机构开发的SDSM3.1模型(主要基于天气发生器原理);全球模式模拟结果为HadCM3CGCM2两个模式在A2B2两个排放情景下的预估数据(2001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中使用的预估结果),所用区域气候模式为朝方自主研发的RCMK模式(由原中尺度模式发展而来)和RegCM3模式。

二、中方介绍全球、中国和东北地区气候变化事实、影响和未来趋势

刘洪滨研究员介绍了全球和中国气候变化事实、影响和未来趋势方面的最新结果。报告内容主要分三个方面:全球气候变化事实、影响和未来趋势;中国气候变化事实、影响和未来趋势,气候变化的原因和不同认识。在全球气候变化方面,报告内容主要引用了2007年发布的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给出的主要结论,分全球地表和对流层温度变化的观测事实;海平面高度、北半球积雪面积、北极地区海冰面积、北半球冻土面积的观测事实;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海岸带和人体健康等方面的影响;当今国际科学界气候模式发展现状、排放情景的设定以及在此基础上计算的未来全球气候变化趋势等内容。在中国气候变化方面,主要分中国地表平均气温和海平面高度变化的观测事实;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和海岸带等方面的主要影响,未来中国区域气候变化趋势等部分内容。在气候变化原因部分,主要分气候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子;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各种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对比;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针对气候变化原因方面的主要结论;以及国际科学界在气候变化事实、原因及其影响等方面存在的主要的不同看法。

李辑副研究员介绍了中国东北地区近百年气候变化和辽宁省近五十年极端气候事件变化事实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一部分的主要结论为:近百年(19092005年)东北地区气温变化的趋势与全球及我国的气温变化的总趋势是一致的,呈明显变暖趋势,增暖率为2/100年。19091987年为偏冷期,1988年以来气温偏高,为明显的偏暖期;近百年来四季气温均呈变暖趋势,冬季变暖最为明显(3.4/100年),春季次之(2.6/100年),秋季第三(1.5/100年),夏季最小(1/100年)。近百年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及春、夏、冬季降水量均无明显的长期变化趋势,但秋季降水量有减少趋势;年、季降水都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进入21世纪以来夏、秋季降水减少,冬、春季降水稍多;因此,东北地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近50年气候向暖干化趋势发展,这种暖干化趋势将对本区域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第二部分的主要结论为:近50年极端高温事件在强度和频数上没有表现出较强的变化趋势。极端最高气温及其日数在近10年的平均值要高于标准值,说明19962005年极端高温事件在趋多,并且强度增大;极端最低气温呈明显的增加趋势,而极端最低气温日数的在显著减少。辽宁春旱的发生频数由东向西逐渐增加。频发区主要在辽宁的西部地区,几乎两年一遇,但春旱发生的范围在近50年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秋旱也多发生在辽宁的西部地区,其中以西北地区的秋旱最为严重,为4年一遇,近50年秋季干旱的发生呈蔓延趋势。近50年辽宁生长季(49月)的光、温、水变化趋势不一致,主要特点是光照和降水减少,热量增加;生长季的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呈明显的减少趋势,日照时数每10年减少30小时,日照百分率每10年减少1.2%;生长季降水量呈微弱的减少趋势;生长季的蒸发皿蒸发量明显减少,平均每10年减少17.3mm;生长季≥10积温明显增加,全省10界限温度开始的日期明显提前,大部分地区近50年提前6天左右;在最近的10年生长季3350积温值(≥10界限温度)的积温界限有明显的向外扩张,尤其北移和东移比较显著,这种结果导致了辽宁省一些农作物的种植北界不断北移。

刘洪滨研究员还介绍了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科研、业务和服务工作情况。在科研工作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历史时期气候变化重建,历史时期极端气候事件复原,近代和现代气候变化监测结果和极端气候事件监测结果,近千年气候变化模拟和归因分析,未来气候变化趋势预估等方面。在业务工作部分,主要内容包括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服务,土地利用变化对气候的影响模拟,气候变化对中国区域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人体健康等方面的影响,中国在IPCC方面的公共服务,气候变化宣传等方面。

三、双方气候变化工作内容的交流情况

中朝双方还就气候变化科研、业务和服务工作进行了交流,并就双方在气候变化方面的科研工作内容进行了探讨。其间,朝方提出希望今后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开展合作:

1)希望中方指导朝方进行气候变化预估方面的工作,或者对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朝方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2)希望中方提供东北靠近朝方地区(以丹东站为例)的日照百分率历史资料,以便与朝方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3)希望中方提供气象干旱监测指标的计算方法,包括Palmer指数和Z指数。

针对朝方提出的上述合作意向,中方人员认为,宜在未来的双边合作框架下进行。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