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01月24日  星期五
CN / EN / 微信
WMO发布2008年臭氧层状况
日期:2009-03-26

  近期,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了关于2008年南极地区臭氧层情况的监测数据。

 

  2008年在南极地区臭氧层损耗开始的时间相对较晚。该地区直到8月底前受到阳光照射很少,8月底以后,臭氧耗减开始并且臭氧洞的面积和深度迅速增加。到9月12日,臭氧洞面积达到最大值,为2700万平方公里。9月17日以后, 臭氧洞面积开始减小,到10月11日减小到大约2300万平方公里。与之相对照的是,在2007年臭氧洞最大时的面积为2500万平方公里,2006年则超过2900万平方公里。

 

  在2008年的整个8月份和9月份的前半个月,臭氧物质损耗量一直小于自1999年以来十年中的其他年份(2002年和2004年除外),但到9月中旬,超过了2007年同期水平,9月22日达到2700万吨,几乎是2007年的最大值。此后,臭氧损耗继续增加,直到10月3日达到2008年的最大值3500万吨。自1999年以来,只有2000,2003和2006年的臭氧损耗大于2008年。10月3日以后,臭氧损耗迅速减少,到10月13日减少到为2500万吨。

 

  臭氧层主要位于距离地表20至30公里处臭氧分子相对富集的大气平流层。臭氧对太阳的紫外辐射有很强的吸收作用,可以有效地阻挡太阳光中对地球生物有伤害的大部分紫外线。因此,臭氧层是地球生物系统的“保护伞”。臭氧层的变化,可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量发生变化,并可能影响人类健康、生物及生态系统和环境,臭氧垂直分布的变化,可使大气层的气温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可能影响天气和气候。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们首次在南极上空观测到臭氧层空洞,这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氯氟烃等化学物质进入臭氧层后,消耗臭氧造成的。这类物质在大气中的寿命很长,一旦进入大气就较难去除。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的形成具有年度周期规律,一般每年8月出现,9月至10月空洞范围最大,12月前后消失。在今后几年,南极臭氧洞情况的变化将主要取决于气象条件的年际变化而不是由臭氧消耗物质的变化决定,这类物质在2000年达到一个峰值以后,其衰减是相当缓慢的(大约每年1%)。

 

  WMO负责协调全球臭氧观测网络。 全球大气观测网的臭氧观测系统由100多个遍布全球的台站组成。它为臭氧层状态评估提供重要数据并发布在WMO/UNEP每四年一次关于臭氧损耗的科学评估报告中。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