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01月24日  星期五
CN / EN / 微信
“关注气候变化:挑战、机遇与行动”论坛在京举行
日期:2009-09-08

    9月8日,由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气候委员会、中国气象局和国家林业局联合举办的“关注气候变化:挑战、机遇与行动”论坛在京开幕。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榕明出席并讲话,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林智敏致辞,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水利部副部长刘宁等领导分别发言。开幕式由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副主任秦大河院士主持,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沈晓农出席论坛。

  张榕明指出,气候变化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的繁荣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气候变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水资源、生态、海岸带等自然界系统,还关系到人类健康、粮食安全和地区安全等经济社会发展诸多方面,使经济社会发展的脆弱性增大,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付出更大代价,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将面临严重威胁。如果不采取进一步减排温室气体的措施,未来气候变化幅度可能会超过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发展所能承受的极限,从而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张榕明强调,应对气候变化是对人类良知、智慧和决断力的重大考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方针已经确定,我们要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危机感,扎扎实实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一是要以当前节能减排为抓手,推进各地区、各部门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落实。二是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三是要加强薄弱领域基础建设,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四是要健全应对气候变化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五是要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综合能力建设。

 

  解振华在发言中说,妥善应对气候变化,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国家根本利益。我们必须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考虑当前利益和长远战略,全面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开展广泛有效的国际合作,推动哥本哈根会议取得积极成果。应对气候变化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全面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继续以节能减排作为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抓手,进一步采取提高能源效率、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等政策措施,努力实现单位能源比重提高到1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20%的目标。二是积极推动绿色经济,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三是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综合能力建设。四是加强法制和体制机制建设。五是积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郑国光强调,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在我国,各地各部门在按照《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要求,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这种形势下,来自国家有关部门的科学界、企业界和媒体等方面的代表共同探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非常有意义,也非常重要。科学应对气候变化,体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考虑的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已经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政策、措施和行动,且取得了显著成效,也为世人所瞩目。

 

  郑国光说,作为国家级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性科技部门,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国内的牵头部门和国家气候委员会的挂靠部门,中国气象局和其他部门一样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气象部门已经建立了门类齐全、布局基本合理的气候观测系统,积累了大量的气候观测数据,还牵头组织编制了全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研发了新一代气候系统模式,可以更好地为气候变化内政外交政策提出决策建议;组织国内有关部门参与IPCC科学评估报告的编写、政府评审等活动,与科技部、中国科学院联合组织专家编写《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等等,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科技支撑。

 

  郑国光提出,为更好地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应当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着眼于科学发展,进一步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和防御极端气象灾害的认识。二是要着眼于促进社会和谐,进一步增强农业抗御自然风险以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能力。三是要着眼于维护和谐和平的国际环境,进一步提高实力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实力。四是要着眼于提高全民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意识,进一步加强科普教育与宣传。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