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瞻远瞩,高度重视气候和气候变化工作
回良玉副总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气候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作了准确地阐述,把对气象工作的重视程度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既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期望,也为气候业务未来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气候作为当今经济社会所广泛需要的基础信息和资源,已经在第三次世界气候大会上形成了各个阶层、各个学科和各个社会领域的共识。我们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将国家需求放在首位,以服务需求为牵引,科学谋划现代气候业务发展,积极推动气候信息的有效应用,抓住机遇促进气象事业的发展再上新台阶。
回良玉副总理饱含激情,充分肯定我国气象工作取得明显的减灾成果和经济社会效益。回良玉副总理从气象服务的范围、内涵和服务方式等方面充分肯定了我国的气象工作成绩。同时,我们也应当清楚地看到我国气候业务发展和气候变化工作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查清差距才能进步,看到不足在才能真正建立多层次、多种类、多方式、多范围的满足国家需求的现代气候业务和服务。
语重心长,对气候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回良玉副总理在第三次世界气候大会上的讲话中,对气候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要求是我们推进气候和气候变化业务工作发展的指针。首先要了解服务需求在哪里,其次要强练内功,提高准确率、扩大服务内涵。
如何提高业务服务能力,回良玉副总理指出:要进一步树立“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理念,以提高气候服务能力为核心,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和检验服务能力的提高,即业务服务能力的加强是不是提高了自然灾害的防范能力,是不是提高了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是不是提高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正是对三个气象的理念具体落实。
如何推进气候服务的全面发展?回良玉副总理强调,要开拓服务领域、丰富服务产品、完善服务体系。拓展服务领域是基础,气候服务一定要依靠需求牵引,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己任,从需求的角度来考虑我们的业务发展什么、强化什么、提高什么。丰富服务是重点,要逐步建立无缝隙的气候业务服务产品,要将单纯的短期气候预测拓展到包括监测、预测、灾害管理、资源利用和预估适应等更广阔的服务领域。完善服务体系是关键,气候信息的有效利用,要依靠各行业、各领域的相互合作,共同努力,建立全球气候服务框架不仅仅是气象部门行业内的事,气象部门要主动建立和其他气候敏感行业和部门的交流合作机制,了解用户的需求,和用户部门一起建立气候信息服务体系。
立意深远,抓住了科学问题的关键
回良玉副总理的讲话明确阐释了气候业务工作包含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开发和利用气候资源等三大内涵,也指明了气候服务工作的重点和切入点。
回良玉副总理强调要高度重视解决最基本的气候科学问题,支持相关的气候科技计划和建设项目,支持区域和国际气候信息的共享,以科学地认识气候规律。回良玉副总理的讲话是对气候工作的高度理解,从认识气候规律、信息资料贡献、加强科研项目和业务能力建设等环节表明了中国政府加强气象科技工作的立场。回良玉副总理还进一步指出了要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发展和影响规律研究、水资源安全气候风险研究和生态系统气候风险研究几个关键的科学问题。
落实回良玉副总理的讲话精神,我们要加强气候系统内各圈层关键要素异常的监测、检测和诊断和预警技术研究,加强对异常气候发生机理、特别是极端气候事件发生机理的规律研究,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高影响、灾害气象事件影响评估技术、风险区划技术研究,同时要抓住农业、水资源、卫生健康、林业生态等关键问题,加大其气候风险监测、预警预估、影响评价的方法和技术研究,为气候信息的广泛、有效应用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保障。
铿锵有力,树立应对气候变化负责任大国形象
回良玉副总理在讲话中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地表明了我国政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应对气候变化是气象部门两大中心工作之一,按照中国气象局党组部署,气象部门要加强和深化气候变化基础性工作和科普工作,也要加强减缓和适应的相关工作,不辜负党和政府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努力探索科学真谛,维护国家利益,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建立全面小康社会服务。
第三次世界气候大会提出了建立全球气候服务框架的目标,但气候变化问题仍然是国际社会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回良玉副总理在讲话坚定地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施强有力的国内政策、措施和行动,承担与发展阶段、应负责任和实际能力相称的国际义务,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呵护人类共有的地球家园。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之路,贯彻落实回良玉副总理的讲话精神,我们要加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当务之急是建立气候能源的监测、评估、预报预测的业务服务。同时应该推进建立气候可行性论证的社会管理职能,落实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和区划。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