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青海省大部分地区前期气温偏高,降水偏多、日照偏少,致使本该在9月就逐渐进入牧草黄枯期的南部牧区牧草黄枯普遍推迟了2~12天。根据青海省气象局20个草地生态监测点牧草监测资料显示,到10月上旬末,青海省20个测站中尚有班玛、刚察和祁连牧草还未枯黄,其余地区牧草开始进入黄枯期。据了解,由于今年年初气温偏高、降水偏多,青海牧区牧草返青期亦有所提前。
针对青海牧区牧草返青提前,黄枯期普遍推迟这一反常现象,记者走访了青海省气候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李林。据李林介绍,近年来,一方面是由于青海省加快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实施的步伐,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恢复效应。但更重要的是由于气候变化致使草地生态群落生产力、草地植被覆盖度一反持续下降退化的趋势,表现出明显的增加和上升态势。虽然持续偏高的气温有利于病虫害越冬,以及草场鼠害、虫害发生面积逐年扩大,但适宜的水分、热量条件使得大部分地区牧草提前3~5天返青,天然放牧时间延长,夏秋季草场利用时间延长,缓解了冬春季草场的压力。黄枯期推后,有效生长季增长,牧草盖度、高度及产量逐步增加,草地生态系统总体呈较明显的恢复趋势。
李林说,在全球及我国气候显著变化的大背景下,青海的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造成较大影响。1961年—2008年青海省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均呈显著增暖趋势,平均气温每10年上升0.35℃;青海年平均降水量无明显变化,但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点,降水日数、降水强度呈增加、增强趋势;干燥度呈不太明显的减少趋势;风速和日照时数逐年减小。李林说,在生态环境得以恢复的同时,青海高原雪灾、暴雨、雷击等气象灾害发生频次也发生明显变化,气象灾害造成的危害日趋严重。
李林进一步解释,气候变暖增加了积温,冬小麦等喜暖农作物播种面积增大,牧草生育期天数延长,天然放牧时间延长;增暖的气候条件延长了青海的旅游时间,旅游业得到较好发展;明显升高的气温使遇寒冷气候相关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但也有利于传染性疾病传播。气温偏高、降水增多对植树造林、幼林成活等极为有利;气候变暖尤其是1998年以来的显著变暖,青海省冬季采暖对能源需求明显减少。但气候变化也同时造成近年来暴雨、雪灾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的增加,泥石流、山体滑坡、路面积雪等灾害增多,对交通运输以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