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01月25日  星期六
CN / EN / 微信
气候变化影响传染病发生传播重要推手
日期:2009-12-03

  本期观点:不同传染病的病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应在新发疾病的研究和预防上加大投入,提高预测和监测能力。

 

  本期嘉宾: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何雅青研究员

 

  采访人:中国气象报记者 王素琴

  

  在近日举行的深圳市首届应对气候变化论坛上,何雅青表示一些新发传染病可能与气候变暖有关,她认为,我国应该在新发疾病的研究和预防上加大投入,提高预测及监测能力。

  

  新发传染病趋多 防范任务加重

 

  据统计,在过去的20年至30年间,全球出现了30种新的疾病,同时,一些曾经已经被控制的疾病也卷土重来。目前全球每年有1700余万人死于各种传染病。

 

  何雅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发传染病在近十几年来越发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报告称,我们正处于一场传染性疾病全球危机的边缘,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免受其害,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对此高枕无忧。紧接着,1997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就是“全球警惕,采取行动防范新出现的传染病”。2003年的非典型性肺炎(SARS)更是让全球觉醒。“今年全球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再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何雅青说:“全球气候变暖除使得人类不得不面对更多新发疾病外,还可能导致原来的病毒发生变异而产生新疾病,预防和控制这类疾病是一个难度很大的挑战。”

 

  据何雅青介绍,近年来,诸如SARS、禽流感、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甲型流感等传染病的出现使得我国疫情形势严峻,对经济社会造成的影响十分巨大。此外,一些新的传染病传入我国的可能性也日益增加,因此,防范任务日益艰巨。

  

  气候变化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传染病

 

  “气候是传染病传播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气象学家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2℃。气候变化将可能干扰地区的天气形式和生态平衡,从而造成对人体健康的多方面影响。而在由气候变化产生的健康效应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传染病传播的影响。”何雅青表示,“全球气候变化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许多传染病,尤其是虫媒传染病,譬如疟疾、血吸虫病、病毒性脑炎和登革热等的传播过程。全球变暖还将使得海平面和海表面温度上升,从而增加经水传播疾病的爆发。”

 

  疟疾是全球流行最严重的虫媒传染病。疟疾在有些地区原已被消灭或控制,但现在呈现复发之势,这主要是由于疟原虫和传播疟疾的蚊虫已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而气候因素,如温度和湿度等,直接影响疟疾的传播。

 

  何雅青告诉记者,“1987年,疟疾在卢旺达大流行,主要是由于气温尤其是最低气温升高和连续下雨所致。”

 

  而对于水传播疾病的代表“霍乱”而言,气候变化,诸如气温升高、降雨量增加、更频繁的洪水和海平面上升等和环境恶化会致其暴发并流行。此外,霍乱流行的生态学观点,即自然生态系统的失衡与霍乱大流行有关,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科学界的重视。

 

  “总而言之,传染病的模式和传播过程受到多因素的影响。不同传染病的病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这些疾病的流行通常具有季节性,因此,做好传染病的控制和预防工作,准确预测传染病的传播趋势极其重要。”何雅青告诉记者。

  

  减少气候变化对传染病传播的可能影响

 

  今年以来的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给我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在何雅青看来,这与天气变化有一定的关系。

 

  她认为甲型H1N1流感属于新型的流感,不同于禽流感。而全球暴发新型流感具有周期性(每10至42年)的特点。在过去的100年中,发生了3次“流感大流行”。分别是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1957年的亚洲流感以及1968年的香港流感。

 

  “这提醒我们应剖析传染病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制订疾病预防战略和公共卫生对策,减少气候变化对传染病传播的可能影响。”何雅青表示。“全球气候变化,与其他正在改变的社会环境因素一起,已对传染病研究工作者提出新的挑战。我们需要建立新的、多学科合作的分析方法,以及积极制定传染病防治战略。”

 

  她提出,我国应在新发传染病的研究和预防上加大投入,提高预测和监测能力。要加大宣传力度,普及气候变化方面的相关知识,让公众认识到气候变化对人、尤其是敏感人群的影响,认识气候变暖对健康的危害。同时,应建立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监测预报预警系统,通过研究得出气候变暖与健康的关系。此外,气象部门在预报天气的同时可以提醒公众注意健康。

 

  此外,何雅青还指出,加强疾病的监测有益于研究传染病的传播趋势,也有助于制订控制和预防疾病传播的公共卫生措施。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