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01月25日  星期六
CN / EN / 微信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举措显负责大国形象
日期:2009-12-17

  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会不会是最后一次拯救地球的机会?这个问题不得而知。但世界各国应当深切认识到的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真诚、务实的合作态度和举措是关键时刻唯一的选择。 

 

  相比于部分发达国家在温室气体减排上含糊其辞、规避责任的态度,中国长期以来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的努力得到国际社会多方认可。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发达国家在此问题上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已是不容辩解的事实。中方坚持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应遵循“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承担中期大幅量化减排指标。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项目战略总监李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非常赞赏中国在关键时刻提出的碳强度减排目标和国际谈判中的积极态度,它代表了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心声,为哥本哈根带来了新动力。” 

 

  作为中国可持续发展需要和推动本次会议取得进展的重要举措,中国政府此前公布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 

 

  相比之下,据测算,在1990年到2005年之间,发达国家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平均下降了26%。而根据这些国家的承诺,到2020年也只有下降30%到40%。 

 

  “中国的减排目标比‘巴厘路线图’对发展中国家的要求更高,是对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贡献,展示了中国愿意与国际社会一道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迎说。 

 

  “是优先发展经济还是优先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困扰许多国家的问题。对于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在减缓气候变化和推进节能减排的过程中也付出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代价。 

 

  正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所说:“我们还有1.5亿人没有脱贫,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减缓气候变化、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等艰巨任务。”

 

  2006年至2008年,中国淘汰落后炼钢产能4347万吨、水泥产能1.4亿吨、焦炭产能6445万吨。截至6月30日,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5407万千瓦,相当于每年减排二氧化碳1.24亿吨。

 

  在多方努力下,到今年上半年,中国单位GDP能耗已在2005年基础上累计降低13%,“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约束性指标有望实现,这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5亿吨。

 

  李琳表示,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协助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值得尊重。例如,于11月初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中国决定为非洲援建太阳能、沼气、小水电等100个清洁能源项目。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办公室发言人尼克·纳托尔说:“中国帮助非洲发展清洁能源项目,将帮助非洲在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多元化的道路上前进,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努力,让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全球副总裁黄杰夫感到“振奋”。“中国不但在新能源总量上有所突破,而且技术层面也是快速成长、异军突起。”他说。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水电装机容量达1.72亿千瓦,稳居世界第一;风电规模连续三年翻倍增长。2008年可再生能源利用总量约2.5亿吨标准煤,相当于一次能源总量的9%,减少二氧化碳6亿吨。  

 

  “借助政府政策支持、科研投入和市场的巨大潜力,中国有望在未来变新能源技术的输入者为输出者,并为众多发展中国家提供适合发展中国家国情的技术,这本身也是一种贡献。”黄杰夫对记者说。

 

  对于中国将来完成40%-45%的减排目标,专家指出,随着经济的恢复和企业产能的恢复,节能减排的边际成本和压力也会随之增加,中国将为这个承诺付出更多的努力。

 

  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何建坤预计,中国为实现GDP能源强度下降20%左右目标的附加投资预计将超过1万亿元。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令人印象深刻。”李琳说,“中国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承担了一定的牺牲,使得碳排放与GDP的增长分离开,这种低碳转型的经验值得其他发展中国家学习借鉴,是对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积极贡献。”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