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01月25日  星期六
CN / EN / 微信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中国展现大国风范
日期:2009-12-18

  在近百名记者的注视下,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李鹏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上郑重签字,闪光灯顿时亮成一片。这是1992年6月11日,中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签署《公约》的一幕。

 

  17年后,《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这次会议被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一轮努力的起点。现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以推动会议取得成果。

 

  在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两个重要时刻,中国两任总理亲自出席,充分展示中国政府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贡献的决心、信心和政治意愿。 
 

  中国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推动者

 

  1992年,中国发展又处于一个关键的时刻,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讲话,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加快。同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里约热内卢举行,中国政府派出自恢复其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以来规模最大的代表团,领军的是时任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科技部前身)主任宋健。

 

  李鹏总理出席大会首脑会议,作了历时约10分钟的发言,提出了5项保护环境的主张。他发言后,各国记者纷纷向中国代表团索取他的发言稿。也正是在这次大会上,李鹏代表中国政府签署了《公约》,使中国成为《公约》首批缔约方之一。

 

  5个月后,中国国务院在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的议案中这样解释签署《公约》的理由:这有助于促进中国在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对外交流和合作,加快清洁煤炭技术的利用和开发可再生能源的步伐,亦有利于在《公约》框架内进一步维护中国权益。

 

  时光荏苒,气候变化谈判的列车从里约热内卢驶到1997年的日本京都,又驶到2007年的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再驶到今天的丹麦哥本哈根,而中国始终是积极的推动者。

 

  哥本哈根会议召开前夕,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这些年来他参加了许多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重要会议,最大感受就是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国力提升,中国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在气候变化谈判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解振华说,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态度是严肃的,在气候变化谈判中一直发挥着积极和建设性作用”。

 

  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特别设立新闻与交流中心,宣传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声音,这在过去中国参与的国际会议中是不多见的。中国提出的将人口问题写进会议成果文件等建议也引起与会者关注。

 

  同样,中国也是联合国最主要的气候变化科研机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发起国之一。IPCC成立于1988年,先后发布四次评估报告,报告成为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科学依据。在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28名中国专家参与其中,秦大河院士还于2002年被选举为IPCC第一工作组(共3个工作组)联合主席,2008年获得连任。

  

  中国是应对气候变化的认真行动者

 

  今年9月,畅销书《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在《纽约时报》上撰文说:“中国已悄无声息地踏上一条利用清洁能源发电的创新之路,其现实意义不亚于苏联当时发射首颗人造卫星。而十分危险的是,我们竟对此熟视无睹。”

 

  弗里德曼的观点或许值得商榷,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已成为亚洲“绿色经济巨人”,这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今年一份报告的结论。2008年,中国可再生能源投资超过156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18%,位居亚太地区之首。目前,中国已跃居世界第二大风能市场,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光伏设备制造国。

 

  中国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在哥本哈根会议期间透露,为推动政府绿色采购工作,中国已颁布71项环境标志标准,形成1000多亿元人民币产值的环境标志产品群,为引导可持续消费、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最近3年,中国政府采取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尤为引人注目。中国先后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成立了由温家宝总理亲自挂帅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而建设“生态文明”也被写进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

 

  中国发改委数据则显示,在中国政府针对金融危机推出的4万亿元人民币投资计划中,投向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程的达2100亿元;用于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达3700亿元;而经国务院批准出台的10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也都对节能减排提出了明确要求。

  

  

  中国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巨大贡献者

 

  在哥本哈根会议期间,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向中外记者出示了一组数据,截至今年底,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有望比2005年下降14%,正向“十一五”(2006年至2010年)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迈进。而为实现这个目标,中国过去4年间已关停淘汰约6000万吨落后炼铁产能、4000多万吨落后炼钢产能、1.4亿吨落后水泥产能……

 

  就在此次会议召开前两周左右,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11日在与温家宝总理的电话交谈中对此高度评价说:“这是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重要贡献。”

 

  从数据上看,中国作出的减排承诺相当于同期全球减排量的约四分之一。国际能源机构首席经济学家比罗尔说:“(到2020年,)全球需要削减38亿吨排放,而中国就将削减10亿吨。”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在哥本哈根会议期间说,中方算过一笔账,从1990年到2005年,发达国家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只下降26%,根据他们作出的承诺,到2020年这一指标也只是下降30%到40%。

 

  据估算,如果到2020年要把碳排放强度降低40%至45%,中国差不多每年需要为此投入780亿美元,这相当于每个中国家庭每年要承担至少166美元。中国人民大学“能源与气候经济学项目”负责人邹骥教授认为:“中国人是需要勒紧裤腰带才能完成这个目标的。”

 

  中国必须作出非凡努力才能实现目标。杜祥琬说,即便“十一五”目标对中国也“很不容易”,因为中国现在采取的还是一些较为初级的手段,如淘汰落后生产力来实现目标。杜祥琬希望人们关注中国的实际情况:“至今中国人均GDP只有3000美元,在世界各国排名中在100位之后,全国还有几千万贫困人口。同时,科技水平仍比较落后,因而发展比较粗放。”

 

  然而长期以来,西方舆论始终“聚焦”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或许有意或许无意地忽略了几个事实,那就是: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不足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甚至更少;中国的排放大部分仍然是必需的“生存排放”;而目前大气中累积的二氧化碳绝大部分源自发达国家,而非发展中国家。

 

  德国普福尔茨海姆高等专业学院教授马里奥·施密特本月初撰文为发展中国家“叫屈”。他说,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大量生产供欧美国家消费和深加工的产品,而这些生产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却记在了他们的账上,“就排放而言,关键是看消费,而不是生产”。

 

  事实胜于雄辩!2009年是中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但为了保护地球气候和环境,中国人已经而且正在以最积极、认真的行动,向世人展现一个负责任国家的风范。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