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01月11日  星期六
CN / EN / 微信
霍治国:气候变暖加剧病虫害发生
日期:2010-04-07

  观点: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也是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农业气象灾害、农业生物灾害作为最主要的农业自然灾害,不仅灾害发生种类多、频率高、强度大、范围广,而且重大农业生物灾害的发生几乎都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或与气象灾害相伴发生。

 

  嘉宾: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农业气象研究所研究员霍治国

 

  采访人:中国气象报记者周洁

 

  “我国有农作物病虫害有100多种,其中重大的有20多种。几乎所有的病虫害都和气象灾害相伴生,随着气候变暖,从70年代初期开始到80年代农业病虫害有了显著变化,每年因此粮食损失占总产量的10%-15%。从林业看,目前造成危害的292种病虫害中,传入的有32种。其中1900-1980年传入16种,80年代后就传入16种,传入速度明显变快。这是因为病虫害定植条件得到改善,越来越多的病虫害发育期缩短,繁殖量增加,留下了病虫害大面积爆发的隐患。”霍治国介绍,农业病虫害的发生及其危害程度与某种特定的天气气候背景相联系。大气环流、ENSO事件等天气条件及其引发的温度、降水异常,不仅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农业病虫害的发生与否、发生面积、危害程度等,还对病虫害暴发流行具有前兆性指示。

 

 

  “由于各气象要素平均状况的改变和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次、持续时间、覆盖范围、变异程度等的变化,基于两者的叠加效应,农业气象灾害和农业病虫害发生的时空规律性及程度会随之发生变化。”霍治国认为,暖冬造成作物病虫基数增加、越冬死亡率降低,显著增加冬后有效病虫源基数;暖冬造成病虫害发生和迁入期提前、危害期延长、发生面积扩大、危害程度加重;暖冬还造成作物病虫害越冬界限北移,冬季繁殖量或残存数量增加。气候变暖后,当一地的年增有效积温总值超过685℃/d,黏虫有可能多发1代;水稻褐飞虱在各种气候带均可多繁殖1代。据日本农业环境研究所的研究,当年平均气温增加2℃时,冬季非滞育性害虫的全年发生代数将增加,如茶橙瘿螨的发生代数有可能增加2-3代,冬季滞育性害虫的发生由南向北推移约300公里。

 

  霍治国说:“从病虫害生长规律来说,病虫害生存的条件要有寄主、有害生物和气象条件。从现在情况看,重大的病虫害灾变都与气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气候变化后,温度、降水、种植制度变化,导致病虫害增加。”

 

  气候变暖后,有利于作物病虫害安全越冬,观察所得,在暖冬年,越冬后病虫基数增加达到常年两倍以上。起始发育时间提前,发育速度加快,发育历史缩短,繁殖力增强,其危害时间可能延长,危害范围和程度将呈扩大、加重趋势。暖冬年后,春天的提前到来导致病虫害发生和迁入期提前,有的甚至提前1个月。霍治国说,据估计,因害虫发生世代变化、越冬界限向北扩展、迁飞范围扩大等原因,我国害虫为害面积将扩大数千万公顷,一些次要病害将上升为主要病害,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发生病害。如稻飞虱发生在盛夏不热、秋季不凉、夏季多雨的气候条件下,从实地观测结果看,在具备这一气候因子的地区,稻飞虱已成为主要病虫害。

 

  同时气候变暖有利于黏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迁飞性害虫的迁飞;黏虫春季迁飞的时间因夏季风的强盛,可能提早到2月下旬至3月,秋季黏虫向南回迁时间也将推迟到9月至10月上旬;黏虫第一次迁入的地区将由现在的33°-36°N扩展到34°-39°N附近,整整提高1-2个纬度。

 

  面对气候变暖带来的病虫害防治问题,霍治国提出,对农业病虫害要提前防治;从调整种植结构上减少易发生病虫害作物的面积;在作物品种方面,要培育抗病品种;对易定植区域,在引入品种上对严格控制。同时,气象和农业等相关部门在病虫害观测上要进行联动,进行有针对性地预警,都可以有效防止病虫害大面积暴发。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