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郭起豪报道 4月13日,首届森林科学论坛——森林应对自然灾害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国际木材科学院院士、中国林学会理事长江泽慧教授出席大会并致开幕词,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程东红、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出席大会并发表讲话。
会议以“尊重把握自然规律,防御减轻灾害损失”为主题, 以“认识自然,把握规律,共同提高应对自然灾害能力”为主要任务。会议旨在凝聚全球专家智慧,共享经验,规避失误,探讨森林自然灾害的现状、成因和危害,交流预测预报和减轻森林自然灾害的对策和措施,共同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开幕词中,江泽慧表示,随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森林对生态、经济和社会的作用,特别是对生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森林科学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意愿和正确选择,森林如何应对自然灾害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森林能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缓解全球温室效应;森林能防风固沙,遏制土地荒漠化;森林能保持水土,防止或减轻山崩、泥石流、滑坡、雪崩等灾害;森林能涵养水源,减少地表径流,调节径流的时空分布;森林对大气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吸收和减缓作用,能有效防止和减轻城市污染。森林是自然界中功能最完善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贮碳库和能源库,被称为“地球之肺”,森林对于各种自然灾害的作用已经得到各国科学家的一致认同。
江泽慧说:“科学无国界,随着信息交流手段的日趋发达和人类的文明进步,世界上有许多事情都需要合作,而且也有条件合作。在学术上,要充分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这一平台,沟通思想,交流观点,开阔视野,寻求共识,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在应对自然灾害,如降低温室效应、防止气候变化、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外来生物入侵,森林火灾和各种生物灾害的防控等,要站在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人类安全的高度,对生命负责、对全球负责、对未来负责,正确把握国家与全球、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积极开展技术与经济的合作,携手提高森林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程东红对国际学术研讨会表示充分肯定,她说,通过举办跨国家、跨语言、跨学科的学术交流活动,搭建高水平、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平台,围绕全球热点问题组织专题研讨,突出学科交叉,强化交流碰撞,启迪创新思维,这种活动方式有利于在更大范围相互学习、相互提高,更好地推动学科发展;有利于激发科研人员参加会议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产生推动科技进步的新思想、新观念,促进经济发展的好方法和新举措;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我国民间国际交流渠道,推动学会积极参与国际科技组织事务。
祝列克表示,中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生态建设,明确提出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广泛开展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严格保护天然林、加强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强化森林经营、坚持合理采伐利用等多种措施,扩大森林资源,防止森林退化,确保了森林资源的持续增加。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林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祝列克称,全球气候变化已引起全世界的高度关注,人类已深刻认识到森林在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增加森林资源,就是增加碳吸收;保护森林资源,就是减少碳排放。中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发挥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确定了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3%,205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的发展目标;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积极推动区域和全球林业合作。森林是人类的摇篮,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根基,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保护森林,就是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科学防控自然灾害,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需要世界各国加强交流与合作,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各尽其责。
中国科学院院士蒋有绪、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在会上作了主题发言,来自美国、加拿大、芬兰、日本、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13个国家的专家,野生救援、森林趋势、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官员,以及中国从事气象、水利和林业的学者近200人出席了此次国际盛会。
据悉,近年来,地震、海啸、干旱、洪涝,土地沙化、湿地减少、气候变暖等自然灾害在全球各地频频发生,给人类造成失触目惊心的损失,引起全世界前所未有的巨大关注,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减轻灾害损失,也成为人类长期共同面对的艰巨任务。自然灾害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森林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有着特殊的作用,森林资源的多少、质量的优劣,已经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问题,而是全球的生态问题和人类的生存问题,也是国际政治的焦点,森林应对自然灾害是21世纪各国科学家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
此次会议由中国林学会、国际林联、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共同发起,由中国林学会、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中国气象学会共同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