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01月10日  星期五
CN / EN / 微信
解读: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日期:2010-09-27 来源:今日中国

  2010年10月4日~9日,我国天津将承办第四次公约和议定书两工作组谈判会议。

 

  在天津会议前夕,长期从事生态环保、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管理工作,近年来担任中国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国际谈判中国代表团团长,现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的解振华特为《今日中国》杂志撰文,系统阐述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立场观点、深层原因、目前取得的进展、今后的政策目标以及必须做好的两大任务和五个工作重点。

 

  天津会议是今年年底在墨西哥举行的坎昆会议之前最后一次谈判会议,将为推动坎昆会议取得积极成果做最后阶段的准备。这是中国为推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在公约和议定书主渠道下进行并取得进展、推动坎昆会议取得成果做出的重要贡献。

 

  全球气候正在发生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变化。气候变化事关人类生存和各国发展,成为21世纪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努力、共同应对。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人口众多、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是最易遭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国家,气候变化严重威胁中国许多地区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影响到中国的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能源安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

 

  气候变化问题是在发展中产生的,也必须在可持续发展中得以解决。国际社会应当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统筹考虑经济发展、消除贫困、保护气候,实现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各国由于发展阶段、历史责任、现实能力不同,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过程中应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发达国家两百多年的工业化过程中不受限制地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目前的人均排放水平也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同时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掌握着先进的低碳技术,应当承担大幅度减排的历史责任,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的过程中,在得到发达国家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的前提下,采取积极措施,有效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是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框架和法律基础,凝聚了国际社会的共识,是落实巴厘路线图的依据和行动指南。当前的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应坚决维护《公约》和《议定书》的主渠道地位,严格遵循巴厘路线图的授权,统筹考虑减缓、适应、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坎昆会议应继续坚持《公约》和《议定书》双轨谈判机制,尽快确定议定书缔约方发达国家在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减排指标,推动非议定书发达国家缔约方在公约下承担与其他发达国家可比的减排指标,解决好减缓、适应、资金和技术转让问题。发达国家能否落实哥本哈根会议上承诺的300亿美元快速启动资金建立国际互信是坎昆会议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同时,坎昆会议应继续坚持公开透明、广泛参与、协商一致和缔约方驱动的原则,锁定在减缓、适应、资金、技术转让、能力建设等问题上已经取得的进展和共识,为最终完成巴厘路线图的谈判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主张通过切实有效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必须坚持《公约》和《议定书》基本框架,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中国将在《公约》和《议定书》的基础上,按照巴厘路线图的要求,从国情和实际出发,承担与发展阶段、应负责任和实际能力相称的国际义务,实施积极有效的国内政策、措施和行动,为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取得积极成果发挥建设性作用,为保护全球气候、推进世界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要求

 

  近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并没有根本性转变。中国资源匮乏,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目前工业化过程中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随着能源消费的不断增加,中国对进口能源的依赖性加大,资源和环境负荷加重。如果我们延续粗放型发展方式和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来推进现代化,不但能源资源环境支撑不住,经济发展也将难以持续。因此,中国迫切需要处理好发展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关系,积极探索通过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能效提高、促进清洁能源发展的有效途径,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当前,发展绿色经济,降低碳排放已成为重要的国际潮流,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已成为国际科技经济竞争的新领域,各国都在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探索符合各自国情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中国政府已经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确定为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求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实现经济增长,而且也要求以尽可能少的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增长。而应对气候变化所要求采取的政策措施,与中国多年来坚持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保障能源安全、改善生态环境等政策方向一致,利用好应对气候变化的机遇,不仅可以避免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对碳排放的“锁定效应”,更可以通过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可持续发展。

 

  可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长远利益高度负责出发,中国政府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十一五”期间将降低单位GDP能耗、发展可再生能源、增加森林面积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行动。2009年又确定了中国到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并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国将根据自己的国情,统筹考虑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保护气候环境,加快推动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既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又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降低碳强度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

 

  应当看到,发达国家是在完成工业化、城镇化之后才开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根据IMF最新数据,2009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78美元,世界排名100位,而且发展很不平衡,按照联合国每人每天1美元的标准,还有上亿贫困人口,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而且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能源需求还将继续保持合理增长,受资源禀赋制约,今后一个时期仍将维持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面临巨大压力和特殊困难。尽管如此,中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我们建立了应对气候变化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完善了相关法律法规;在发展中国家中第一个颁布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采取有力措施调整经济、产业和能源结构,大力开展节约能源工作,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加强宣传教育,不断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截至2009年底,中国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累计下降15.61%,今年将力争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降低20%左右的目标,相当于减排15亿吨二氧化碳;目前中国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9%,2009年水电装机容量、太阳能集热面积、风电装机新增容量、核电在建规模均居世界第一,森林覆盖率已达到20.36%。这是中国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的重要贡献。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与任务

 

  根据中国政府提出的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今后十年,我们将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大战略、把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影响、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综合能力为目标,以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增强碳汇为重点,充分发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的作用,逐步建立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保障和技术支撑体系,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低碳经济,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