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世界海洋和平大会是久负盛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探讨全球海洋问题的国际会议。本月,以“海洋、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海洋和沿海城市面临的挑战”为主题的第33届世界海洋和平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30个国家、12个国际组织的数百名代表通过特邀报告、专题演讲等方式,共同探讨海洋、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领域中的重大热点问题,寻求解决海洋面临的诸多挑战的办法,共同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与和谐海洋。
海洋可持续发展——全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我们居住的地球,有三分之二的面积被蔚蓝色的海水覆盖。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交通的要道、风雨的故乡,是人类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空间。”世界海洋和平大会开幕式上,这段致辞得到了与会者的极大共鸣。
当今世界,海洋在可持续发展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国家海洋局局长、本届世界海洋和平大会联合主席孙志辉指出,随着人类发展对海洋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科学认知海洋、合理利用海洋、保护珍爱海洋、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沿海省份已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区域,以13%的陆地面积,滋养了40%的人口,创造了65%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海洋生产总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孙志辉指出,中国政府一贯倡导“构建和谐海洋、实现科学发展”的理念,并将发展海洋事业和海洋经济作为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孙志辉认为,当前中国的海洋事业蒸蒸日上,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海洋经济规模不断壮大,海洋规划体系基本形成,海洋法制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海域使用和海岛管理力度不断加大,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日益增强,海洋科技创新与支撑能力显著提高,海洋公益服务和科研调查成果显著,对外海洋合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将以实施海洋科技创新战略来支撑并加快海洋事业的发展,着力提升海洋经济的质量和效益,转变发展模式,努力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
与会专家们用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数据和例证,充分阐述了海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来自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的专家王晓惠指出,随着陆域资源储量下降、开发利用难度加大,当前世界资源开发的重心已转向海洋。海洋是食品资源基地,我国海洋水产品年产量2000多万吨,可发展海水养殖的30米以内浅海区域相当于0.67亿公顷农田,等同于我国陆地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0%以上;海洋是能源基地,我国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6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16万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3%和30%;海洋也是水资源基地,约有13亿立方千米淡水,此外已有100多个国家在应用海水淡化技术,海水淡化日产量3775万吨,到2020年,海水利用对解决沿海地区缺水问题的贡献率将达26%至37%;海洋还是重要的原材料资源基地,大洋中的磷块岩、深海粘土等非传统、非常规资源正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海水中的镁、钠、溴、钾、铀等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材料。未来,海洋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资源保障。
国际海洋学院主席贝纳姆则希望,可以把“蓝色经济”的价值提上发展议程,从而做到以“依海而存、与海共生”的可持续关系与海洋共处。
海洋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
“椰风挑动银浪,夕阳躲云偷看,看见金色的沙滩上,独坐一位美丽的姑娘……”这首脍炙人口的《南海姑娘》所描绘的海天一色的美景令人神往。然而,气候异常和人类活动的频繁,给我们能否留住这美丽的海岸带来了巨大挑战。
参加本次世界海洋大会的专家普遍认为,全球变暖和气候异常正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海洋作为气候变化最大的承载者和“调节器”,是应对和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关键所在。
“事实上,海洋对气候的影响十分重要,但目前我们对海洋的了解比对太空的了解少得多。”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黄锷坦言。
专家们认为,海洋对气候影响方面的科学研究亟待加强。海洋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海洋是全球气候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通过与大气的能量物质交换和水循环等作用,吸收大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在调节和稳定气候上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日益严重的气候变化也对海洋产生巨大影响,造成海平面和海水温度上升、海水酸化、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遭破坏等问题。
如何最大限度地减轻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抵御海洋灾害?专家们呼吁,应该加大对海洋的保护,尤其是对海洋生物,例如珊瑚礁和红树林的保护。
中国科学院院士苏纪兰指出,海岸原有的生态环境自身具有防风消浪的作用,例如海面以下的珊瑚礁和海面上的红树林。但如果对海岸不加选择地开发,将有可能破坏海洋生态系统,从而降低沿海城市抵御海洋灾害的能力。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我们不能仅仅关注GDP。”苏纪兰说,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保护海洋、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系统,不要只看到眼前利益而轻易地破坏它们。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期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一旦被破坏,就可能要用十倍甚至更多的代价去恢复。当然,对于已经遭到破坏的生态,人们已经开始重视,但是生态系统的恢复是非常复杂的,可能一时看不到任何效果,但千万不能因此而放弃,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成功。
令人欣慰的是,我国在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已经取得了新的进展。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介绍,2009年以来,国家海洋局专门成立了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并编制了《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方案(2009年―2015年)》,提出了依靠科技支撑,扩大国际合作,加强中国海洋气候变化观测和评估能力,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促进社会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工作目标。
同时,我国也加大了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力度。近年来,中国海洋科研机构分别与马来西亚、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科研机构签署了相关合作协议。
沿海城市发展——机遇重大,挑战严峻
世界上许多发达地区都位于沿海地带。世界海洋和平大会上,专家们呼吁,沿海城市要善用海洋资本,适度开发海洋财富,推动“蓝色经济”发展。
“沿海地区是社会和经济发展最快、最活跃的区域,但同时也是导致海洋环境恶化、生态系统衰退最严重的地区,已影响到人类健康和社会进步。因此,制定综合的政策措施、健全严格的法律法规、开展科学的空间规划、加强合理的环境整治、实施有效的生态修复,对于沿海城市发展至关重要。”陈连增表示。
黄锷指出,过度捕捞对海洋的伤害很大,应该加以禁止,大力推行禁渔制度,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他很欣喜地在我国青岛看到,当地严格遵守禁渔期轨制,在呵护海岸原有生态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那么,中国沿海城市在发展中都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又如何应对呢?
王晓惠认为,“东部率先发展战略”的实施,是我国沿海地区面临的一大机遇。进入“十一五”,国务院陆续批准了多个沿海省区市的区域发展规划,由辽宁沿海经济带、天津滨海新区、山东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带、长三角经济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海南国际旅游岛构成的沿海地区“3+N”的发展布局基本形成。新一轮沿海经济区建设各具特色,如珠三角经济区借“海洋引擎”助力产业升级,在粤东加快发展以汕头为中心的城镇群,在粤西重点发展外向型渔业、临海重化工业等;江苏沿海经济带借势海洋,发展沿海风电清洁能源、高效养殖业、造船业,使经济“洼地”变“高地”。
经济活动和生产要素向沿海集中,是我国沿海城市面临的另一个机遇。沿海地区是我国开发开放的前沿,在国家一系列发展的重点规划、计划和重点工程项目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王晓惠同时指出,当前沿海地区发展面临着三大严峻挑战。一是空间布局的挑战,即产业同构、趋同现象严重;二是区际发展的挑战,即地区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三是资源环境的挑战,即近岸开发过度,资源环境损害代价过大。
为了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我国政府正在努力进行探索试验。王晓惠认为,国家正在开展的全国海洋经济调查,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能力的实施,必将促进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