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01月10日  星期五
CN / EN / 微信
推动气候谈判前行中国努力获广泛认可
日期:2010-12-24 来源:人民日报

  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又在艰难中度过了一年,多方妥协达成的《坎昆决议》虽然推动气候谈判继续沿着双轨制前行,但是更多的难题将留待明年的南非会议去解决。2010年,频发的极端天气让人们意识到,应对气候、环境和能源问题的步伐不能停滞,为此,各国纷纷加大了新能源的研发。

  

  最热年份催生极端气象 坎昆会议重塑谈判信心

 

  2010年全球年均气温创新高。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12月初发布消息称,2010年已确定在有记录以来最热年份的排名中位列前三,并有可能成为1850年以来最热的一年。

 

  2010年还是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一年。俄罗斯夏季罕见高温引发森林大火;连续降雨引发的洪灾,致使巴基斯坦1/4以上国土被淹,超过2000万人无家可归;亚马孙河流域出现严重旱灾;进入11月份,欧洲多国出现大范围强降雪天气,交通一片混乱。频繁出现的极端天气提醒人们,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脚步不容停歇。

 

  2010年气候谈判依然是国际舆论的焦点之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有关减排义务、资金支持和透明度等问题上的分歧依旧。

 

  12月11日凌晨,争论激烈的2010年国际气候谈判终于随着墨西哥坎昆会议的闭幕暂告一个段落。会议通过的平衡各方利益的《坎昆决议》,向国际社会发出了较为积极的信号。

 

  对于今年气候谈判进程的得与失,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认为,《坎昆决议》维持了气候谈判的双轨制进程,确认了《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发达国家减排第二承诺期的存在,是2010年气候谈判最大的成果。今年的谈判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何建坤表示,尽管今年的谈判历经艰辛,但仍然未能就发达国家第二承诺期减排量化指标作出明

确、具体的安排,这是今年最大的遗憾,也是留给明年谈判最大的难题。这主要是由于部分发达国家根本不想承担《京都议定书》规定的第二承诺期减排义务,而他们提出的自主减排目标与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又相去甚远。

  

  气候谈判格局微弱调整 发展中大国面临新挑战

 

  坎昆气候会议召开之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两个特设工作组先后举行了4次会议,在其他各种多边、双边国际场合,气候外交更加频繁。总体上看,国际气候谈判形成的两大阵营、三股力量、多个主体、多重博弈的格局微弱调整,但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欧美等发达国家仍是气候议题的主导力量。欧盟作为气候变化议题的倡导者,将气候变化问题看作是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机遇。虽然民主党在美国中期选举失利之后,奥巴马政府已经很难在减排上有所作为,但美国出于国内利益需要和国际战略考虑,也不愿意放弃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话语权。日本在坎昆会议上态度强硬,成为阻碍谈判进程最大的“绊脚石”。

 

  2010年气候谈判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基础四国”作用更加突出。中国、巴西、印度、南非都是二十国集团成员国。相似的发展特征促使四国在谈判中采取了积极的立场来推动谈判取得进展,并在缓解争论焦点——透明度问题上发挥了建设性作用,避免坎昆会议最终陷入僵局。

 

  今年以来,发展中大国正被日益推上承担减排责任的中心位置。在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谈判中,发展中大国如何参与减排行动将是重点之一,处于经济快速发展和能源资源需求大幅增长时期的发展中大国,在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上承受的压力将越来越大。

 

  关于气候变化谈判对国际政治带来的影响,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海滨认为,当前的气候变化谈判格局符合多极化走强的国际政治格局。气候变化谈判涉及面广,议程复杂,其漫长的进程将会对21世纪全球治理结构产生较大影响,并将成为人类解决其他问题的“试金石”。如果谈判成功,将形成新的全球治理制度和决策程序乃至规范。一旦失败,将沉重打击人们运用多边机制解决全球问题的信心。应对气候变化是对人类政治智慧的重大考验。从某些方面来说,气候变化谈判将塑造21世纪的国际政治。

  

  减排成为今后发展导向 中国努力获得广泛认可

 

  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需要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应对。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积极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制度。

 

  2010年,中国积极开展和参与了多渠道、各层面的国际磋商与交流,加强了与发展中国家的沟通协调和与发达国家的对话。今年10月中国在天津承办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特设工作组第四次谈判会议。

 

  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将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建立了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在中国的“十一五”规划中,中国提出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20%左右的目标。预计今年底,将能够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不久前结束的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成为中国未来发展重要的导向。

 

  中国切实的行动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彭博新闻社发表文章称,中国每年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几乎是美国的两倍;中美两国的国内减排政策进展不一,中国在谈判中占有更加主动的地位。

  

  新能源政策受到重视 中国保持领跑者地位

 

  气候变化、环境问题与能源资源问题联动迹象日趋明显。化石能源需求的大幅度增长,对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均构成了严峻挑战。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政策,将对世界各国的能源资源乃至国家发展战略产生重大影响。发展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成为今年以来各国能源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

 

  2010年,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高能源供应安全性和发展新型经济产业,各国政府出台了不同的政策积极鼓励新能源的发展。新能源政策覆盖价格、税收、强制性市场份额和技术研发等多种类型,为新能源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致使新能源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能源。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教授张希良认为,2010年可再生能源发展达到一个新阶段。根据《全球可再生能源2010年报告》发布的统计数据,在过去的10年中,并网光伏平均每年增加60%,当前的并网光伏安装规模是2000年的100倍。在过去5年中,全球风电装机平均每年增加27%,太阳能热水器平均每年增加19%,生物乙醇产量平均每年增加19%。生物质、地热供电等也有强劲的增长。

 

  中国是世界上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最大国家,是全球新增风电装机最多的国家,风电装机容量连续5年翻番。可再生能源制造业的龙头已由欧洲转向亚洲的中国和印度。未来,全球新能源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中国也将继续保持领跑者的地位。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