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郑菲报道 “中国朝代兴衰更替,气候条件是有重要影响的,但它既不是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要避免陷入气候决定论。”日前,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过去2000年全球典型暖期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研究”项目2010年度进展研讨会议在京举行。国家气候中心前首席专家、项目组成员张德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一些历史事件,气候因素也许是导火索或起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不宜用“压在上面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样的文学化语言进行描述,这是不确切的。
对于很多历史事件,张德二认为,不能简单地与气候变化作对应。比如有些研究给出一条单地的气候变化曲线,就得出结论:曲线的高峰对应中国强盛、曲线的低谷对应朝代灭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张德二表示:“这种推论无异于管中窥豹。”
张德二强调,单个的点不能代表全中国,局地的曲线不能代表全中国的水旱情况。针对同一条曲线与历史发展的对应关系尚可列出一系列相反的例子。比如气候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它会触发诸如饥荒、农民起义,在政治腐败、政权摇摇欲坠的情况下,恶劣的气候状况可能会雪上加霜;但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也有国家并未衰落反而强盛的例子。历史学家对朝代兴衰更替已有大量的详尽的论述,现今有了许多历史气候、古气候的新材料,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和多学科地小心求证。
项目指导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表示,过去两千年在气候变化研究上之所以如此重要,主要是与人类活动非常密切,而中国对这样的研究是最有基础的,项目一开始就要有所聚焦。
在过去两千年是不是更强烈地在变暖,姚檀栋认为此问题尚没有解决,“希望这一项目有个说法,在开始时就要有所关注。”他提醒关注“中国科学界研究中国的过去两千年,与国际上有什么区别”,他同时强调,要凸显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