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是我国能源消耗大省和温室气体集中排放地区之一,也是对全球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地区之一。为了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广东省气象局加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管理,充分借助政府的力量,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在机构设置、可行性论证法规建设、温室气体监测等方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了突出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形势严峻 责任重大
2010年7月,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广东被列为全国5个低碳省(区)试点。作为我国能源消耗大省和温室气体集中排放地区之一,广东温室气体减排面临很大压力。众多的人口和迅速增长的社会财富对气候变化影响越来越敏感,而风险防御体系的不完备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增大了经济社会系统的脆弱性,广东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形势严峻,任务艰巨。
针对广东省经济相对发达、地处沿海、气候变化复杂的特点,研究气候变化对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方案和对策措施,是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关注的问题。
省气象局表示,要在广东建设成为全国低碳发展的先行区、绿色发展的示范区和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积极发挥作用。
借力政府 科学管理
2010年6月,广东省政府成立了以省长黄华华为组长的省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省气象局作为领导小组成员,全面参与广东省应对气候变化决策工作。
广东省省人大、省政协多次组织应对气候变化专题调研,向省委、省政府提供调研报告,促进了广东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有效开展。
2010年9月,省发改委和省气象局联合共建广东省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建立应对气候变化长期机制,整合全省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人才资源和技术成果。
广东省气象局积极推进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候资源开发工作,促成广东省政府将“省管权限重大规划、重点工程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列为非行政许可类行政审批。
《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大气污染防治办法》以政府令的形式首次将灰霾纳入大气监测范畴,而广东省气象部门在2004年就已开展灰霾的观测研究,灰霾监测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广东省气象局以低碳试点省为契机,以全省温室气体排放监测体系建设为抓手,加强社会管理。省气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标志着气象部门将从传统的“气候变化”领域,向“节能减排”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可能几年以后,排碳权就象今天的排污权一样引人注目,气象部门的社会管理职能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影响扩大 效益显著
2010年,广州亚运会实现了“天更蓝”的目标,气象部门在其间的作用也为各界称道。广东省气象局认真落实《2010年第16届亚运会空气质量保障广州市空气质量测报实施方案》,加强对区域灰霾的监测、预警,密切与环保部门的合作,建立健全与环保部门的联合预报会商机制、预警联动机制、统一的空气质量信息发布机制,同时还建立完善专家会商制度,为及时启动应急措施提供决策支持。
《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大气污染防治办法》明确要求“省人民政府气象主管部门应当开展对影响大气污染物输送、扩散和变化的天气气候条件现状的评估,建立区域灰霾天气监测、预测、预警体系。”
作为《广东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除了主持单位省发改委之外唯一的参加单位,省气象局多次被邀参加《广东省开展国家低碳省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论证工作,省发改委已将“中英(英国)瑞(瑞士)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广东试点省建设、广东省“十二五”’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等工作交省气象局主持承担。省气象局主要负责人成为广东省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
近年来,广东省气象局向政府部门提供了《广东省沿海风能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规划调研报告》等一系列专题报告,为广东省制定“十一五”开发风电等新能源决策性文件提供重要依据;开展的沿海大型工程气象服务项目涉及跨海(江)大桥、核电等多种类型共30多个项目,为广东沿海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承担国家发改委惠来石碑山100MW风电场等20多个风电特许权项目的风能资源测量、评估及微观选址工作,为广东省风电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广东省气象局先后为虎门大桥、琼州海峡跨海工程、港珠澳大桥等大型桥梁的建设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为广州电视塔等高耸建筑物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为中科广东炼化项目、中海惠州炼化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为阳江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等沿海10多个核电站或核电项目工程的可研、选址、建设等阶段提供了高质量的工程气象服务,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广东省气象局表示,将进一步做好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规划,强化观测基础,加强科学研究,完善业务体系,面向民生,进一步做好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防范和公众宣传教育;面向生产,进一步做好气候变化对各领域、各行业的影响评估和适应技术开发,降低不确定性,大力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面向决策,进一步加快温室气体监测系统建设,增强决策服务的针对性、敏锐性、综合性和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