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经济社会委员会主席斯塔凡·尼尔森与中国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副主席杨崇汇,5月10日在西安共同签署联合声明,双方就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达成共识,并期待寻求进一步深度合作。
“提高自然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推广清洁能源和清洁生产所用的新技术,通过这些途径实现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共识。这将为经济增长和新增就业创造新的机遇。”欧盟经济社会委员会雇员集团小组成员汉斯·约阿希姆·维尔姆斯说。
近年来,中国和欧盟都已经在绿色经济转型方面取得进展。“中国使用太阳能热水器产生热水,生产能力已占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常务理事、南开大学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朱坦说,“不仅如此,中国已经开始减少以重化工业为特征的制造业份额,同时对传统工业进行‘绿色化’改造,并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
同样,欧盟经济社会委员会在关于“促进可持续性绿色就业以实现欧盟能源和气候变革一揽子计划”的倡议中,也提出了在绿色经济转型中促进就业的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设立“欧洲主权基金”、通过培训和技能提升使劳动者在转型中做好准备等。
中国与欧盟在绿色经济上的合作由来已久。2001年,中国-欧盟环境管理合作计划开始实施,这一项目为期四年,欧洲企业的环境管理方法、环境无害化技术自此引入中国。
随后的电机系统节能挑战项目、城市可持续采购项目、四川灾后生计恢复与生态型竹加工生产链建设项目等,涉及中国天津、甘肃、四川等多个省市。四川有2000多家以竹子为原料的生产企业,竹加工项目以绿色的可替代竹建筑材料用于2008年大地震之后的灾后重建。
“这一项目填补了国内外抗震竹建筑结构标准空白,增加了当地建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对于灾区生态修复、产业发展有重大意义。”朱坦说。
在西安举行的中欧圆桌会议第九次会议上,双方开始在现有基础上寻求深度合作。汉斯·约阿希姆·维尔姆斯说:“绿色经济能够提高人的福利、降低环境风险。欧盟和中国应该一起实现这个目标,扶贫、食品安全、能源等领域都应该成为重要议题。
欧盟经济社会委员会雇主集团小组成员约翰逊·皮尔认为,中欧之间应该就投资和技术转让签订专门协议,这样中欧才能实现共赢。
10日发布的联合声明中指出:“圆桌会议呼吁在多边、区域和国家的层面为环保贸易和服务贸易提供便利。为确保发展中国家获得环境技术,应依据知识产权,增加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和技术转让。”
中欧圆桌会议是根据第九次中欧领导人会晤联合声明建立的定期交流机制,已成为中欧经济社会领域交流的重要平台。自2007年建立以来,双方通过坦诚对话,不断增进相互了解、缩小分歧。
在中国与欧盟的深度合作上,双方均认为“人”是最重要和最核心的问题。中欧圆桌会议欧方召集人彼得·克利夫说,虽然中国与欧盟的发展水平不同,但两者之间的共性越来越多。双方需要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设置城市化等大的议题,让中国与欧盟的一些市长进行会谈,并找到更新的合作形式。
爱沙尼亚雇主联盟国际关系部主任夏娃·帕伦德松也认为,除了官员层面的交流,中欧交流还应该扩大到更多层面。她说:“还应该邀请中国学生到国外学习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技术,我们愿意让中国学生来我们国家学习。”
“从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到对社会不同群体的宣传教育,中国也在积极推动公众参加环境保护工作。”朱坦说。
欧盟经济社会委员会主席斯塔凡·尼尔森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从自己的消费方式上开始改变,只有改变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才能在绿色经济上做出贡献。
汉斯·约阿希姆·维尔姆斯说:“公民的参与会让绿色经济更有竞争力,而从我做起是最难的。比如提倡公众骑自行车上班,就要先解决在哪儿停放自行车的问题,绿色经济必须是尊重质量的发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