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会议由环保部对外合作中心副主任、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国家项目副主任主持。环保部、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有关领导出席会议并做了讲话。
此次会议由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主办,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承办,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协办。来自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环保部、发改委、外交部、住建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科学院,以及澳大利亚、芬兰、德国、意大利、荷兰、挪威、西班牙、瑞典、英国驻华使馆的官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中国-全球环境基金干旱生态系统土地退化防治伙伴关系、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自然基金会、德国国际合作机构、大自然保护协会、保护国际、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等10个国际组织代表,以及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挪威、新加坡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环科所等国际国内专家和学者,共120余人出席此次会议。
此次国际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和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的先进经验,介绍中国在该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研讨适合中国国情的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的各种途径,加强在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积极推动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等工作。会议就政策法规、指标体系、碳汇、生物质能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有关专题、结合相关案例展开了交流和讨论。此次会议促进了中外学者之间的广泛交流,对在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实现其可持续利用的同时,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必将对提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促进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目前,我国生物多样性总体下降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将会进一步加剧这种趋势,这将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全球来看,气候变化不仅给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而且也会严重威胁到生物多样性及全球生态安全,因此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强烈的关注,成为全球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政治焦点之一。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事关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事关人类的切身利益,事关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理论与实践,不仅有助于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而且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不考虑生物多样性减缓气候变化的作用,生物多样性丧失将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会在很大程度上抵消工业减排措施所取得的成果。
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面对这个新的挑战,各国政府、国际机构、非政府组织以及科研人员在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开展了较深入的研究。中欧生物多样性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也针对这一需求,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的活动和内容。在中欧生物多样性项目技术和资金支持下,环境保护部、国家发改委、欧盟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2008年共同举办了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研讨会,会议的成果为中国在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工作提供了依据和参考。中欧生物多样性项目还开展了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评估研究工作,为环保部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决策参考。目前中欧生物多样性项目正在支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单位开展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工作。
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情况与成果简介
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以下简称“中欧项目”)是目前欧盟资助的最大规模海外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资金总额为5200万欧元,其中欧盟资助3000万欧元。该项目由欧盟、商务部、环境保护部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四方共同发起。项目于2005年6月启动,2009年获批延期18个月,将于2011年9月结束。中欧项目旨在加强生物多样性管理,保护中国特有的生态系统;提高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协调组牵头部门环境保护部的能力;建立有效的监测和信息反馈机制;提高协调组的有效性。
项目在中央层面开展政策对话、政策制定、机构强化、能力建设等活动,推动生物多样性的主流化;同时在中国西部、中部及南部省份开展了18个地方示范项目,涵盖中国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和多种多样的机构背景。地方示范项目在省级和地方建立创新的、可推广的机制,促进与国际、国内、地方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等建立多方伙伴关系,积极推动法律、政策、规划、计划、程序和措施等方面的变革。项目同时关注环境宣传教育,并将建立一个环境宣传和教育的公共平台。在最高层次上,项目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伙伴关系框架下开展合作,同时还将展示生物多样性对社会经济发展、提高收入和消除贫困的贡献。
经过五年多的实施,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欧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产生了超出预期的影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已成为中欧环境领域成功合作的典范。中欧项目在中国的履约能力建设、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试验示范以及宣传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突破。项目不仅直接推动了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进程,而且对今后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工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中欧项目支持的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战略对话,已成为中欧双方共同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以及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工作的一个重要机制。迄今为止,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战略对话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在推动中欧双方的理解和加强双方在生物多样性领域合作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中欧生物多样性项目支持编制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和将生物多样性作为主要内容之一的《海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去年已获国务院批准实施;中欧项目支持了国合会生态系统服务与管理战略课题组,课题组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及生物多样性相关政策建议已直接报送国务院,这些建议包括中国的生态系统管理战略和行动以及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等;在中欧项目的支持下,环保部第一次在中国将生物多样性纳入了国家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评,并编制了相关的操作指南;以中欧项目为平台,环保部加强了与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的其他国家部委的协调与配合,这些部委包括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林业局等部门;中欧项目的实施,对地方层面的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根据对前不久发布的地方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统计结果,在实施过中欧项目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有85.7%的十二·五规划纲要都明确纳入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内容。而在没有实施中欧项目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只有16.7%的“十二·五”规划纲要纳入了生物多样性;在过去五年里,由中欧项目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帮助各级政府制定了生物多样性相关政策、法规、条例、计划、标准、指南等。到目前为止,经国务院、各级地方政府、人大或部门批准实施的已有46项,另外尚有27项已上报待批。
中欧项目还以项目为依托,筹集资金并积极参与了2010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中国行动,支持了《2010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中国行动方案》38项活动中的1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