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倡导低碳的时代,衣食住行中的“衣”却是一大低碳盲区。8月16日在上海举行的气候变化与低碳纺织品高层论坛上,包括7名院士在内的各方专家呼吁:中国作为纺织大国,纺织品生产者、消费者都大有减排空间。
衣物轻薄“排气”重
东华大学周翔院士举例“算账”:生产一件200克重的全棉T恤,资源消耗量却不小——用地4平方米,农业用水2000升,工业加工用水50升,用电5千瓦时,蒸汽用量4公斤,化学品用量0.4公斤。这样折算为二氧化碳“排气量”达10公斤,是T恤本身重量的50倍。周翔表示,纺织工业是地球上排放温室气体量最大的工业之一,估算全球每年生产约600亿公斤织物,约消耗1万亿千瓦时的电和9万亿升的水。
北京大学唐孝炎院士透露,据国家宏观部门统计,纺织已与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油石化、建材、造纸等行业,并列为我国高耗能工业部门。去年,各高耗能部门能源消费量约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56%。经过产业结构调整,预期2020年,包括纺织在内的高耗能部门对二氧化碳减排的潜在贡献可达36至38亿吨。
全程遍布“碳足迹”
纺织品不仅在制造期内产生碳排放,其“碳足迹”遍及整条生产和消费链。周翔认为,降低纺织品碳排放,须对纺织品的“生命周期”进行全程评估,包括取用原材料、生产、分销、使用、废弃后处理及再利用等各环节。
如在消费者使用环节中,一件衣服穿一年,每周洗一次,那么它留下的碳足迹数量占其全部生命周期近1/3。因此洗涤过程中也有低碳学问,如机洗衣物时用30℃的水温,洗后再晾干,就可比用40℃水温少排二氧化碳100克。
另外,在衣物材料选择上,天然纤维的碳足迹比化学纤维少得多。专家介绍,不同种类纤维的能耗可相差25倍,如以亚麻为10个能耗单位,则棉、羊毛、粘胶、丙纶、涤纶、腈纶、尼龙的能耗单位,分别达55、63、100、115、125、175和250。
贴“碳标签”征碳税
一般认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警戒线是350个ppm单位,若稳定在450ppm左右,全球升温会超过2℃。而据今年7月测得的最新值,这个浓度已达392.39ppm。唐孝炎说,事实上只要升温1至1.5℃,世界上的缺水人口就可能增加4到11亿。
为此,各国运用经济杠杆促动生产和消费减排。目前,北欧诸国及荷兰、德国、英国、瑞士、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已开始实施碳税或能源税政策,美国计划明年开征碳税。周翔预计,届时我国也可能征收二氧化碳排放税,每吨二氧化碳10至20元。纺织品作为排碳大头,正随之实施碳指标量化举措。作为世界上首个为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的国家,英国时装零售市场率先挂上碳标签,此后已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相继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