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01月08日  星期三
CN / EN / 微信
气候变化穷人受害 媒体NGO应进行有效气候传播
日期:2011-10-19 来源:中国低碳网

  从1992年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后,人类社会开始了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从1992年的公约到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再到2007年的法律路线图,以至前年的哥本哈根会议和去年的坎昆会议,都表明了现在全球应对变化的共识和积极的成果来之非常不易。

 

  气候变化已成为全世界最为关注的议题之一,有效气候传播因为可以整合政府、NGO、媒体三方的力量,推动气候变化谈判,鼓励公众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而逐渐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相关议题也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在即将举行的南非气候会议上,政府、媒体、NGO当前应该营造怎样的氛围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乐施会联合于9月25日召开了“气候·传播·互动·共赢--走向南非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国际研讨会”上,在这个会上,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巡视员孙桢、新华社对外部副主任倪四义、乐施会经济公正项目经理毕伟德分别对政府、媒体、NGO在气候变化传播中的作用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巡视员孙桢:要把气候变化问题加以内在化

 

  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在全球性方面,有一个国家间的不合作问题,或者是说有合作不顺利的问题。作为环境问题,又是在科学上的不确定性问题,这样就产生了很多认识上和行动上的障碍,这个问题对于传播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科学上的不确定说的并不是科学上有伪问题,而是说我们采取了不确定性科学,对于这样一门科学,很多普通百姓是不认识的,对于传播来讲是非常不容易说清楚的,气候变化问题是很难举例子的,一举例就很容易出错,所以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由于政治见解各方面的不同,扩大了对气候变化不平静的理解。

 

  当前气候变化面临的形势跟过去20年有一个很大的变化,我们出现了低碳经济的趋势,就会出现谈判和市场竞争交互的推进,这是以前没有过的情况。

 

  如果没有一个国际规则,就不会有低碳经济的发展,因此现在新的发展趋势就是国际上出现了一个政治和经济相互交流的情况,两个推动力共同驱动,或者是两条腿走路的情况,这对我们气候变化的传播提出了一个思路上新的要求。

 

  我们经常把传播问题的注意力放在国际谈判上面,最近几年每次的活动都是前面有一个副标题,走向哪里哪里,这个是把传播的主要集中力都放在国际谈判上了。这个情况也正在改变,我也注意到了很多媒体采取了很多的行动。

 

  在对外宣传的时候,讲的都是一些我们谈判的立场,对于造成各个被传播对象得到的信息都是不全面的,反过来讲,因为国内的观众也能够得到国际信息,国际也能够得到国内的信息,两个消息加以对照,就出现了我们传播途径的不一致。

 

  归纳起来我们要把气候变化问题加以内在化,我们也研究了一些别的国家的对气候问题传播的策略,他们看起来气候变化首先是一个内在化的问题,因为是一个内政的问题。首先要全面准确的定义我们的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国家利益,现在首先要强调气候变化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个问题,首先是中国人民要求解决的问题。这就把气候变化问题的政府管理纳入了合法性非常强的地位。

 

  新华社对外部副主任倪四义:媒体要传达贫困地区人群声音

 

  说到气候变化,中国的媒体应该怎么做呢?我也有一个切身的体会。北京的周边像赤城县这样的县城很多,其实是一个贫困带,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包括中国的上海、广州都没有这样的现象,大城市的发展会带动周边很多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是北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贫困带呢?是不是因为政策性的原因呢?我去了以后有更深切的感受,就是北京周边的这些地方没有排放权,就是我们气候变化里面说到的,包括谈判里面说到的谈判权。

 

  按照中央政府发展规划,为了确保首都的发展,那个地方产山羊,原来有羊皮厂,加工过程中要排放污水,还有很多的化学元素,还有造纸厂,那儿有很多的森林,这些工厂在很久以前就彻底关闭了,现在几乎没有什么工厂,没有排放。排放权对一个地区甚至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现在讲马上要在南非开的气候变化大会,有可能就是就排放的问题达成一定的协议,这个里面要找到大家共同能接受的底线,作为我们媒体来讲,最主要的是能够让像北京周边贫困地区的人的声音在大会上听到,他要有适当发展的权利。我们不能看到北京的人,或者是发达国家人在过一种很悠闲,很舒适的生活,允许周边这些国家有这样的贫困,当然也有有钱的地方,城市也很漂亮,但是到没有排放权的农村,他们的生活非常非常的艰辛。

 

  中国媒体的责任其实就是要让这些贫穷的人和贫穷的国家包括中国,落后的或者是发展中的这些国家和人群的声音能够被世界听到。

 

  哥本哈根大会开会的时候,国内媒体,包括新华社的媒体,发表的其他的声音非常少,而且基本上是依靠从哥本哈根传过来的这些消息在发。2009年到现在的基本性的区别就是媒体的多元化的声音的表达,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一方面让外界了解中国人在做什么,而且中国人也知道我们处于一个什么状态,应该怎么做,这是一个非常良性的发展。我觉得媒体在这方面能做的事情很多。

 

  乐施会经济公正项目经理毕伟德:贫穷人是气候变化的直接受害者

 

  乐施会的一个任务就是要想办法告诉人们,贫穷人是气候变化的直接受害者。乐施会的气候传播策略是利用可见的、通俗的、从项目点收集来的故事、图片传播这个事实。

 

  气候变化是一直都在发生的,影响到了方方面面的人。有意思的是,很多人尤其是很多发达国家的民众,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找出一个解决方案是很容易的,但是如果人们不在乎,漠视这个解决方案,它就没有任何价值,因此乐施会的沟通策略就是,必须要让人们真正关心并且支持气候应对工作的开展。

 

  今年,乐施会开始了一个新的全球范围的项目,我们把它叫做GROW,GROW关注每天都在发生的实际的事情。通过GROW项目,人们会了解到,世界上大概有10亿的人每天都处于饥饿之中,其中大约有80%的人都是生活在农村,大部分都是农民,是小生产者。

 

  我们的一个任务就是要告诉人们,我们的生活正在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同时我们也要找到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法和途径。在甘肃省,我们通过一个项目,增加当地耕作植物的种类,帮助农民种植那些更适宜当地不断改变的气候的植物。我们的目标是希望所有生活在贫困地区的人民都种植或者是能够买得起足够的食物填饱肚子,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都要实现这个目标。

 

  土地和水资源不可持续的使用,还有气候变化、政府的执行不利等等,这些情况在世界各地都是普遍的。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如何进行气候传播?乐施会用很多不同的形式来进行传播的,因为不同的受众需要不同的信息组合。我非常喜欢发改委的孙桢先生所谈到的一个词,就是内在化,这就是我想要用的词。如何让人们真正的感觉到,或者是真正的认知到你想要告诉他们的事情,是正在影响他们生活,这些事情是他们必须知道和了解的,这是我们要做到的。

 

  对于乐施会还有很多其他的NGO来说,希望通过组织一些有吸引力的、公共的活动。帮助那些不在乎气候变化的人,不了解气候变化的人改进他们的认知。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