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哥本哈根到坎昆再到德班,尽管被冠以“拯救人类最后机会”的称号,但全球气候变化谈判却是鲜见成效。在经历了最初的热情高涨、激烈博弈、进展甚微的戏剧性变化后,即将于本月底召开、集合了超过190个国家和地区代表的全球盛会相当低调和冷清,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条约的希望也是相当渺茫。
在德班会议召开前夕,也就是11月18日,作为该会议的重要组织者和推动者联合国发布了一份有关气候变化的报告,以此来鞭策谈判代表,如不采取及时行动,美国大片《2012》中的灾难性场景或将在现实生活中上演。忽视减排、放任气候变化的后果也许是,南亚、东南亚暴雨加剧;非洲大陆更加干旱;马尔代夫和孟加拉国出现大规模人口迁移;加勒比海地区常见的超强飓风光顾地中海……
这份历时3年、在数千篇科学文献基础上总结出的近800页的评估报告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次就全球变暖与极端天气事件所作出的详尽调查报告,这也是第一次将气候科学与风险管理综合起来进行分析的调查报告。
这份报告以放任温室气体排放、不采取任何减排措施为假设,以科学预测模型为推算工具,预判全球气候变化的走向和可能出现的极端气候。随着极端气候的频繁出现,政府、保险业和商业将蒙受更大损失;人类、特别是不发达地区民众需要承受更多苦难。报告将递交本月28日至12月9日在德班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参考。
报告最重要的推算结论是,假设不减排,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较工业革命前上升4至5摄氏度。由于陆地相比海水更聚热,某些大陆的气温升幅将在6摄氏度以上,届时许多岛国的居民将永远失去他们的居住地。而先前的几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确认,全球目标是在本世纪内将气温升幅控制在与工业革命前相比不超过2摄氏度。
此前IPCC主席帕乔里曾对本报记者透露,IPCC的主要职责就是从科学的角度,让与会各方了解气候变化的危害性,从而推动达成减排承诺。
如果说IPCC的报告展现给大家的是一幅灾难性场景,那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则指出了通往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阳光大道。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6日在北京发布《全球绿色经济报告》,呼吁世界各国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从而应对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各种挑战。
应该说,这份绿色报告选择在16日、早于IPCC报告两天出炉,用“偶然”或者“巧合”来形容并不能令人信服,实则是一种“故意”和“有心”。相比IPCC气候变化报告中世界末日般骇人的场景,环境规划署的绿色经济报告则充满勃勃的绿色生机。这有意为之的安排可以解读为,联合国旨在说明,面对气候变化的万丈深渊,如果不悬崖勒马,不对经济结构进行转型升级,不发展低碳的绿色产业,结果只能是作茧自缚,自食恶果。
这份名为《迈向绿色经济:通往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各种途径》的报告阐述了目前全球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面临的各种挑战,并以已经或正在实现的向绿色经济转型的例子为不同经济部门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定义,绿色经济是指能“改善人类福利和社会公平,同时极大地降低环境危害和生态稀缺性”的经济模式。
报告认为,若想实现从目前褐色的、污染和低效的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全球应该向10大关键经济部门投入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这些经济部门包括农业、能源、建筑、水、林业、渔业、制造业、废物利用、旅游业和交通运输业。
报告说,这些投资不仅能推动全球经济驶向更加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还能够维持甚至提高增长速度。
联合国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纳在报告首发式上表示,即将召开的德班气候公约会议,以及明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将是全球加快实现绿色经济的关键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