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12月28日  星期六
CN / EN / 微信
2011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十大新闻发布
日期:2012-02-29 来源:中国网

  国家发展改革委2月24日上午举行2011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十大新闻发布会暨《中国低碳年鉴2011》首发式。中国网现场直播。

 

  会上发布了2011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十大新闻,具体如下:

 

  一、“十二五”规划《纲要》突出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

 

  点评: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3月17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低碳发展作为“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政策导向之一。“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出现在“十二五”规划纲要“第六篇 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第一章,彰显了国家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重视。

 

  《纲要》中指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要坚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并重,充分发挥技术进步的作用,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纲要》还明确提出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等各方面工作要求。

 

  二、国务院发布《“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确定到2015年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点评:“到2015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控制非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和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成效。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体系、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基本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逐步形成”——这是中国政府在12月1日印发的《“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中提出的庄重承诺。《方案》明确了2015年前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提出要综合利用多种控制措施,并要加强组织领导和评价考核;通过低碳试验试点,逐步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低碳省区和城市,建成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低碳园区和低碳社区,推广一批具有良好减排效果的低碳技术和产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三、《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白皮书获国内外高度关注与积极评价

 

  点评:在南非德班联合国气候大会召开之前的11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白皮书,全面介绍中国“十一五”期间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政策与行动、取得的积极成效以及“十二五”期间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部署及有关谈判立场,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白皮书提出,围绕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的目标任务,“十二五”期间中国将重点从11个方面推进:加强法制建设和战略规划;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和发展清洁能源;继续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包括编制全国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扎实推进低碳试点;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逐步建立跨省区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增加碳汇;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继续加强能力建设;全方位开展国际合作等。

 

  四、中国为联合国气候变化德班会议取得积极成果作出重要贡献,中国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力度

 

  点评:联合国气候变化德班会议于11月28日~12月11日在南非德班举行。经过艰苦谈判和磋商,会议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一是坚持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授权,坚持了双轨谈判机制,坚持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二是就发展中国家最为关心的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问题作出了安排;三是在资金问题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启动了绿色气候基金;四是在坎昆协议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适应、技术、能力建设和透明度的机制安排;五是深入讨论了2020年后进一步加强公约实施的安排,并明确了相关进程,向国际社会发出积极信号。

 

  在德班气候会议上,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全面、深入地参与谈判,既坚持原则立场又展现灵活态度,以积极、务实、开放的姿态从不同层面广做各方工作,努力推动各方增进理解、扩大共识,并全力支持东道国为推动德班会议取得成功所做的工作,为德班会议取得积极成果作出了重要贡献,树立了负责任形象,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好评。德班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副主任对外正式宣布,我国将不断扩大气候变化领域“南南合作”,为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为严重的小岛屿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国家和非洲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得到了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从2005年到2011年6月,中国累计对有关国家完成实施气候变化相关援助项目121个,正在实施的项目41个;完成培训类项目93个,累计培训有关国家气候变化领域工作人员2700余名。在德班大会上,中国代表团启动了包括论坛、新闻发布会、研讨会、展览等23场活动的“中国角”系列活动,全面展示了中国在低碳发展、适应能力建设、气候融资、企业行动等方面所作的努力,使国际社会深入了解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行动、成就和进程,引起了强烈反响。
 

  五、全球首台高效直流变频离心机组问世,比普通离心机节能40%以上,机组效率提升65%以上
 

  点评:12月17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填补国内外研究与产品空白的全球首台双级高效永磁同步变频离心式冷水机组在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问世。格力高效直流变频离心机组的成功研制,攻克了中央空调领域的多项世界难题,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提升了我国中央空调在世界舞台上的竞争力,打破了国外企业在该领域的长期垄断,进一步彰显了我国中央空调行业的技术创新实力,标志着我国中央空调行业的技术水平已经与欧美企业相媲美。该机组比普通离心式冷水机组省电达40%以上,机组效率提升65%以上,是迄今为止最节能的大型中央空调,可广泛用于大型办公楼宇、医院、学校、商场等,对大型公共建筑节能乃至国家能源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项目共获得11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项公开国际发明专利,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

 

  六、中国全民义务植树30年减少碳排放成效巨大

 

  点评:12月13日,中国全民义务植树运动迎来30周年。1981年12月13日,全国人大五届四次会议通过《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1982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从此,全民义务植树运动首次以国家法定形式固定下来,并成为世界上参加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声势最浩大、影响最深远的一项群众性运动。30年来,全国参加义务植树人数累计达到127亿人次,义务植树589亿株.。以每棵树年吸收二氧化碳10千克计算,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5.89亿吨。30年来,我国各地荒山荒地绿化速度大大提高,森林资源持续增长。广东、福建、湖南等12省区率先实现了基本消灭宜林荒山荒地的目标,全国森林面积由1.15亿公顷增加到1.95亿公顷,人工林面积由0.22亿公顷扩大到0.62亿公顷,并保持世界首位。

 

  七、我国首个海上大型风电场示范项目一期建成

 

  点评:3月29日,我国首个海上大型风电项目——上海东海大桥34台单机容量为3兆瓦的国产风电机组组成、总装机容量102兆瓦的海上风电示范项目一期通过竣工验收,成为世界上第二座海上风电场。预计未来年发电量可达2.6亿度,相当于每年替代约8.3万吨标准煤燃烧,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1万吨。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一期示范工程的建成,拉开了中国海上风电开发的序幕,对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进节能减排、优化能源结构以及提高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业自主研发能力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八、“酷中国—全民低碳行动”5省10市倡导低碳并在德班大会上引关注

 

  点评:10月16日~12月29日,由环境保护部宣教中心等主办的 “酷中国—全民低碳行动计划”在5省8市国家低碳试点省市,以及北京、上海等地开展多种形式的低碳活动,举行低碳巡展,倡议“每周绿色出行一天,每周素食一天,每周手洗一次衣服,每周少看一小时电视,每周少搭一次电梯、每周收集一次洗澡水冲洗厕所、每周少喝一个瓶装水”。通过巡展活动,鼓励学校、企业和社区的公众实践和了解各种低碳生活的方式和减排量;公众可以登录网站,计算自己和家庭的日常碳排放;学习垃圾分类、绿色出行、节电节水等生活小窍门。全国有600多所学校加入了该活动。“酷中国”项目作为中国公众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行动,写进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白皮书。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在南非德班会议上的“中国角”展区展出,引起了世界各国气候代表的关注。

 

  九、7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点评:10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4大直辖市和湖北、广东、深圳等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要求各试点地区抓紧编制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实施方案,明确总体思路、工作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及进度安排,争取用5年时间,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标志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工作的正式启动。

 

  十、十二部委联合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

 

  点评:12月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等十二个部门联合印发了《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万家企业是指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0000吨标准煤以上以及有关部门指定的年综合能源消费量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单位。初步统计,2010年全国万家企业共有17000家左右,能源消费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60%以上。“十二五”期间,国家将从强化目标责任、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加强能源计量统计、开展能源审计和编制节能规划、加大节能技术改造力度、加快淘汰落后用能设备和生产工艺、开展能效达标对标、健全节能激励约束机制、开展节能宣传与培训等方面加强万家企业的节能监管,力争“十二五”期间实现节能2.5亿吨标准煤。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