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是指粒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可直接进入肺泡,对人体危害极大。能否通过人工造林方式,利用林木的吸附作用来降低其浓度?
记者近日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获悉,北京今春完成的20万亩平原造林工程,以降尘优势明显、耐旱节水、生态功能强的当地阔叶乔木为主力树种,并突出吸附PM2.5的功能要求。
此举引起人们关注:哪些树种更适合治理PM2.5?怎样布局才能充分发挥林木吸尘作用?如何综合治理包括PM2.5在内的空气污染?
阔叶乔木是吸附PM2.5的“高手” 但要合理搭配阔叶和针叶乔木比例
“阔叶乔木的降尘优势明显,吸附PM2.5的效果最好。”北京市林业勘察设计院院长薛康表示,北京的杨树、国槐、梧桐等乡土树种,具有生物量大、叶面积大等优势,能够滞留大量尘土,并由雨水冲刷带走。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一株阔叶树一年的平均滞尘量达3.16公斤,比松树、柏树等针叶树要高。然而,阔叶树冬天落叶,针叶树冬天不落叶,一年四季平均下来,两者的吸尘效果为何还有较大差距?
“针叶树本身叶面积小,冬天虽然不落叶,但基本处于‘休眠’状态,生物活性差,加上大风一吹,吸附PM2.5等粉尘的功效很微弱。因此,全年平均下来,阔叶林的吸尘效果要比针叶林强不少。”薛康说。
阔叶乔木也比灌木和草的吸尘效果好得多。以北京常见的国槐为例,据研究人员测算,在成片的国槐林里,扬尘量比同等面积的普通草地少约40%。有人据此认为,北京应该大力推广阔叶树,而且是多多益善。
“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实践证明也行不通。” 薛康说,北京早年为防治风沙,曾大量种植小美旱杨、北京杨等阔叶乔木,形成一片片单一的“纯林”。这样不仅产生了严重的病虫害问题,树木也极易“干梢”(树梢枯死)。
“在天然林中,不仅植物多样性丰富,各种植物之间也形成了一定比例,因此这样的森林最健康。”黑龙江省大兴安岭资源林政局局长刘志说,以大兴安岭为例,杨树等阔叶树与落叶松等针叶树的比例通常约为7比3。如果比例失调,不仅极易暴发病虫害、火灾等,也直接影响林木的生长和健康。因此,人工造林也要遵循自然规律。
薛康表示,北京此次造林工程,虽然要突出吸附PM2.5的功能,会适当增加阔叶乔木,但阔叶乔木与针叶乔木的设计比例最大只能到7比3左右,而且将让不同树种“块状混交”,即在每一个小区块里集中种植一个树种,然后将这些小区块混合连片,以便于施工、管理。
既要治理PM2.5,也要治理其他污染物 需要合理布局,推行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种植”
据介绍,此次北京春季造林共栽树800万株以上。在原有林带格局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六环路和主要公路、河流、铁路两侧等地区进行。要求六环路内侧造林宽度达到500米,外侧达到1000米,以形成大尺度的森林景观。
“这样就可以形成相对集中的造林面积,并与原有林地连接成片,构筑城市森林网,加强其生态功能,提高吸尘功效。”薛康表示,北京造林也不能单纯为了治理PM2.5,而忽略治污、固碳、防风沙等其他因素。
“总体来看,北京北部的空气质量要好一些,南部的质量稍差一些。这是因为北部是生态涵养区,植被好、工业少,并且处于上风口;而南部的植被少一些,小企业多一些。”北京市环保局环境监测管理处副处长余建科介绍,目前北京实际监测的大气污染指标有9项,分别是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细粒子(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苯并芘(致癌物质)、铅等污染物。由于有害污染物有多种,因此植树造林应综合考虑生态功效。
据悉,此次造林更加注重植被的多样性,推行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种植”,即上层是大乔木、中层是小乔木和灌木、下层是地被植物的种植形式。以灌木为例,按污染物分布情况,相应配种吸收二氧化硫能力强的女贞、山嘴木,吸收汽车尾气能力强的臭椿,滞尘能力强的紫薇、榆叶梅等,以便形成立体的植物群落。
据了解,北京还沿着9个由外城直插内城的“楔形通风走廊”造林,以利于空气流通和物质交换。北京“热岛效应”明显,据统计,每逢夏季,城郊与中心城区温差达到5摄氏度左右。“建造通风走廊,不仅能把城郊与城区的森林连接起来,降低汽车尾气污染,也能让清凉的空气吹入,给‘高烧不退’的中心城区降温。”
此次造林加强了质量建设和后期管护,以保证林木具有持续的良好生态功能。每年将投入60亿元造林资金,力争5年后,新增林地面积达到100万亩。“平均下来,每亩造林将投入3万元。之所以造林成本这么高,是因为其中包含了占地补偿、管网建设、中水浇灌、后期管护等费用。” 薛康说,为了保证造林质量、提高树木成活率,选用了直径6厘米的阔叶树、2.5米高的针叶树等,这些高质量的树苗不便宜,每棵售价高达数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