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发改委等14部门联合举办2012年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在全国各地隆重展开,展览展示、技术交流、现场体验、合理化建议等活动齐登场,电视、报纸、广播、网站、招贴画等传媒齐上阵,主题突出,形式多样,下了很大的功夫,很是不易。
从1991年开始,这样的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已经走过了20多年,虽然每年的宣传主题有所区别,但从其构成来看,集中在几个核心要素上:参与、行动、攻坚、提效、减排、发展。应该说是抓住了要害,也确实对节能减排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持续降低,社会公众的节能意识明显增强,人们对节能的重要性在加深认识,心理上对节能政策已逐步认可。
但成绩归成绩,节能的形势却依然不乐观,甚至可以说资源环境的“瓶口”收得更紧了。仅举一例:2011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34.8亿吨标准煤,据说已超过美国,是2001年13.2亿吨标准煤的2.5倍,这还只是10年间的变化,如果拉长时间期限,估计更惊人。而我国的人均能耗已达2.6吨标准煤/年,赶上了世界平均水平。
自然,我们不能因为能源消耗多,就放慢发展,而是要更清洁的发展,更绿色的至少不是灰色、黑色的发展。
回到节能宣传周活动上来,应该说无论是从重视程度、组织准备,还是活动策划上来讲,都很不错了。但像所有类似的活动一样,如果仅宣传不行动,或者从宣传到行动的转化效率不高、期限过长,起码宣传的当期效应是不高的,或者更激进一点说,宣传活动中的印刷品还可能增加了能耗,消耗了资源,也可能造成污染。
那么,在宣传周活动结束之后,如何把节能意识从一周渗透到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把节能行动从费劲推动转为自觉主动,如何缩短从节能宣传到节能行动的距离,真正达到节能的目标,还有不少的功夫要下。大体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从生活习惯中节能。也许,我们可能感觉不明显,觉得自个挺节省,随时关灯,还经常走路、骑车上班或者坐公交车,没消耗那么多的能源,是“被高能耗”了。这有些道理,但细想又不尽然。能源消耗有的是“显性的”,比如烧了多少汽油,用了多少度电,但更多是“隐性的”,比如我们穿的衣服、吃的食物、行走的道路、温暖的洗澡水,里面就包含了生长、加工、运输等多个环节的能源消耗。也就是说,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情,比如新买了一件漂亮衣服,多吃了一口饭,多用了一块一次性餐巾纸等,就等于多消耗了一定量的能源,都会被计算进人均能耗中去。而这些年来,我们新添了多少衣服、多走了多少旅游点等,能源消耗可想而知。还有一个不容乐观的事实,就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能耗必然继续升高,世界上80%的能耗和排放是在城市发生的,城市人均能耗是农村的3倍。而我国的城镇化率刚超过50%,还有不少是“假城镇化”,一些进城者并没有享受同样的天然气、洗澡和开车等,所以如果城镇化继续推进,农民变成了城里人,“假的”城镇人也变成了“真的”城镇人,能源压力可想而知。至于如何从生活习惯中节能,相关介绍很多,我仅推荐几个:没事多出去走走,“宅”是很费电的;美国有统计表明,离婚之后的人均资源消耗量比离婚前高出42%~61%;其实利用太阳能这种环保能源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尽量把工作放在白天做。
从综合配套中节能。简单说,就是不能光喊着让大家节能,而是要创造条件,让大家方便节能、能够节能、也愿意节能,通过节能有获益,好处看得见。比如前几天,国务院决定继续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进节能汽车、节能家电入户和消费,就比较实惠,反正家电到点就要更新换代,换个节能的,于国有利,自己还能得些补贴,何乐不为。但环顾四周,这样配套周全的政策不多,比如想住宅节能,但保温材料质量不合格,有时还容易导致火灾,所以只好放弃。又如想用家用太阳能热水器,但很可能物业不让装,说是影响统一和美观。比如想骑车、步行,但自行车道却被机动车占了,或者成了停车位,想坐公交,结果等半小时来不了只好打车买车,等等。所以,希望有关方面能把政策做实了,确实能实施起来。再如一些国外低碳小区,已经通过广泛使用分布式能源,其中主要是太阳能,以及相配套的水循环、绿色交通工具等实现了“零碳生活”。我们暂时不奢求零碳生活,但低碳总是值得向往,并有条件实现的吧!
此外,还可以从制度安排中节能、从强化管理中节能、从结构优化中节能等,在此不一一赘述。
总而言之,节能需要行动,但并不是要大家去做“苦行僧”,而是要形成好的生活习惯,追求适度的舒适,对高耗能的产品和消费说不,让我们的共同家园能够喘喘气,修养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