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一词最早出现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之后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显著,特别是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以来,“低碳”引来前所未有的关注。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农业(low carbon agriculture)已成为必然。事实上,低碳农业在我国,50年前直至更久远的农耕时代就已经出现。然而,低碳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减产,粮食安全又如何保障?在农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资源和环境问题制约的背景下,低碳归来,中国农业准备好了吗?
——何谓低碳农业?
环顾中外,对于低碳农业的定义,至今尚无明确说法。按照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博士金书秦的理解,各国实际不同,没有绝对的“低碳”标准,只有相对的“更低碳”(lower carbon),对于农业而言,没有规定一亩地排多少是低碳。“所以我们要动态地看待这个词,它是一个越来越低的过程,叫'更低碳’更为合适,即今年比上一年排放少就是低碳。”金书秦说。
尽管低碳农业的概念并不明确,但构成低碳农业的要点在业内达成了共识——它主要由绿色生态农业、白色生态农业和蓝色生态农业组成;它理想结构的生态含义在于,一个农业生态系统必须是植物、动物、微生物三者的平衡;核心意义是减少碳排放。温室气体有很多种,最后都要换算成二氧化碳当量,以便于统一度量整体温室效应的结果。例如减少1吨甲烷的排放就相当于减少25吨二氧化碳的排放;而1吨一氧化二氮可以折算为298吨二氧化碳当量。由此可见,“非二氧化碳”气体的综合影响巨大。联合国粮农组织新近透露,耕地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相当于150亿吨的二氧化碳。
金书秦介绍,农业同时具有碳源和碳汇两方面功能。在农药、化肥的制造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温室气体的排放;在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农膜等都含有碳素,这些物质用在土地上会排放出一定量的碳,如施用氮肥不仅破坏耕地质量、造成河流面源污染,同时,氮肥中的氮换算成碳的量也很大;研究表明,动物的反刍会有甲烷产生,在有些国家,如澳大利亚、荷兰等,甚至视其为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以上诸类均属于碳排放方面。农业也具有碳汇功能,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另外,有些作物,如豆类的根部具有很强的固氮功能。但是总体而言,农业碳排放的量大于其固碳的量。
“在我国,有利于环境的农业发展方式都值得提倡,例如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等,当然,它们不能完全等同低碳农业。低碳农业是环境友好型农业的一种表现形式。”金书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