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12月26日  星期四
CN / EN / 微信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有利于经济复苏
日期:2012-10-10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作者:公欣

 

  曼谷气候变化谈判一落幕,一场应对气候变化的“9月大讨论”悄然掀起。日前“基础四国”第12次气候变化部长级会议于巴西利亚召开,会议发表的联合声明重点强调,希望年底举行的卡塔尔多哈气候变化大会能就《京都议定书》(简称《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议题取得进展,并为发达国家减排温室气体制定目标。

 

  同时,在中国天津,“里约+20”后的南南合作战略研讨会围绕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南南合作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会议提出应对气候变化新策略的同时就如何迎接南南合作的新挑战取得了更深默契。

 

  也是在9月,国务院决议设立“全国低碳日”。从明年起,每年6月“全国节能宣传周”的第三天成为“全国低碳日”,以此力图将气候变化知识和低碳理念“科普”到寻常百姓家。由此,一股应对气候变化的热潮必将在未来席卷千家万户,实现真正的“低碳总动员”。

  

  南南合作挑战气候变化

 

  年初以来,各种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让应对气候变化这一人类面临的永久性课题又被摆在了显著位置。

 

  德班气候谈判取得的累累硕果让众人对曼谷会议充满期待,但最终结果却是差强人意。据悉,会上发达国家的减排决心出现“疲软”,减排立场后退的同时对于解决资金问题的探讨热情锐减,甚至有媒体报道称当下的资金机制即绿色气候基金可能陷入“无人买单”的困境。

 

  因此,在进行“里约+20”后的南南合作战略研讨的会议上,中国提出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应该广泛的在气候变化领域开展必要的合作。

 

  “尽管发展中国家目前的人均排放还比较低,但要避免走发达国家的老路。在这方面,中国非常愿意和各国共同努力,开展必要的合作。”中国有关官员在会上明确态度,并提出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水资源、林业、海洋、海岸带以及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等重点战略领域的一系列行动要求。

 

  “基础四国”部长级会议也重点强调“77国集团+中国”在气候变化谈判中扮演的积极角色,这一作用在现任主席国阿尔及利亚的领导下得到了巩固。会上部长们重申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谈判中保持团结的重要性,重申将继续以“基础四国+”模式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和南南合作的重要性。

 

  但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马来西亚科学院院士刘柏森表示,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南南合作仍面临在消除贫困和保护环境之间保持平衡以及加强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等诸多挑战。

 

  巴西外长帕特里奥塔强调,“基础四国”和“77国+中国”必须继续保持团结一致,为敦促各方实现承诺作出进一步努力。

 

  此次会议更凸显“基础四国”对于推动其他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行动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基础四国”主要探讨了如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争取资金、技术和国际援助。参会的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指出,发达国家在减排问题上的力度、愿望和目标仍很不够。因此,“基础四国”和“77国集团+中国”希望发达国家能首先进一步兑现《议定书》第一期承诺,并再加大第二期力度。

  

  GDP年损失1.6%或让经济“脆弱不堪”

 

  多数专家分析,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经济增长疲乏或者是一些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态度消极的重要原因。

 

  然而,如果“没钱”投入应对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会让你少赚钱。

 

  国际研究机构DARA和“气候变化脆弱论坛”于25日发表最新报告称,全球气候变化正在使世界GDP每年遭受约1.6%的损失。这份名为“气候脆弱性监测”的报告,在分析了以往气候变化对世界造成的损失后称,气候变化正在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前所未见的危害。全球气候变暖正在使世界经济每年遭受约1.6%损失,如果不对此采取措施,未来20年内该数字将上升至3.2%。

 

  报告还称,高碳经济以及其引起的气候变化造成了大气污染,每年约有500万人因此死亡。虽然气候变化对小国穷国造成的经济损失更大,但是大的国家也无法不受波及。 

 

  而入夏以来,中国一些地区暴雨成灾,台风肆虐,极端天气频繁来袭,但这只是一部分。气候变化同时对中国农业产量和水资源也构成了威胁,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耕地较少而山地太多的人口大国而言威胁更大。气候变化关系到国家安全,而非简单的自然现象,应该在战略上加以防范。

 

  有关专家称,气候变化将对中国农业产生一些影响,如作物生长加快,生长期缩短,可能减少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种植制度将发生改变,主要作物品种的布局也将发生变化。

 

  目前,美国罕见的干旱已经导致全球粮价攀升,联合国粮农组织8月10日警告,全球将可能面临新一轮的粮食危机。中国食用油与养殖业很大程度上依赖美国产大豆、玉米,这将可能影响中国的物价,并将影响货币政策,为中国目前的经济困境带来不利影响。

 

  中国一些科学家推测,2010~2030年西部地区缺水量约为200亿立方米,而小麦、稻谷以及玉米将呈现不同幅度的减产,粮食生产潜力平均降低约10%。

 

  “气候变化脆弱论坛”的主席孟加拉国总理谢赫·哈西娜称,气候变化将对孟加拉具有毁灭性的影响。气温每上升1摄氏度,孟加拉会损失10%的粮食产出,这相当于400万吨的粮食,价值达25亿美元,亦相当于孟加拉国2%的GDP。

 

  气候变化会让人没钱赚、没饭吃,这无疑能称得上是更可怕的“灾难”了。

  

  技术提升成关键

 

  目前,各国在节能低碳问题上渐趋一致。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国际社会要求各国必须转变高二氧化碳排放生存发展方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中,我国始终以一个泱泱大国的姿态贡献着自己的每一份力量。在国际谈判中我国积极推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利用我国累计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1/4的有利条件,明确符合我国国情、满足未来发展基本要求的减排路径,尽力争取更多的排放空间。

 

  响应国际社会号召的同时,我国自始至终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重大战略。

 

  年初《“十二五”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方案》的出台为我国“十二五”应对气候变化奠定政策基调,提出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重大战略。国家发改委有关官员表示,目前已启动五省八市低碳发展试点工作,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并计划在取得一定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低碳发展试点的范围,真正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推向绿色低碳发展轨道。

 

  7月份,《“十二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专项规划》正式发布。《专项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我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创新和应用,支撑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支撑“十二五”时期和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等目标的实现。

 

  9月20日,围绕该《专项规划》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应对气候变化科技项目群启动会召开,针对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如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与利用、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国际谈判与国内减排、气象预报及人工影响天气等一系列技术研发与示范项目将进一步完善应对气候变化技术体系,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更进一步成效铺就道路。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