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01月25日  星期六
CN / EN / 微信
专家:让草原变成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因素
日期:2012-10-24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嘉宾: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研究员 吴新宏

 

  采访人:中国气象报通讯员窦莉新 郭敏 记者金泉才

 

  【核心观点】牧草生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天气、气候条件不同的年份,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草原在固碳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这点尚未被足够重视,应采取有效地保护措施,让草原变成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因素。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原貌似生长能力很强,但实际上却是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近几十年我国北方部分地区草原出现退化现象,是什么造成“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难见? 

 

  草原总体生产力下降明显

 

  近50年来的监测和研究发现,上世纪80年代后期,草原生长状况除了随气候的波动而变化外,整体上朝着生产力下降、植物物种减少、草群高度降低、植被稀疏化、植物群落灌丛化的趋势发生变化。这一变化到了上世纪末更为明显。近10年,由于持续干旱发生,草原生长受到明显的限制,植被变得更加矮化、稀疏,生产力明显下降。据有关数据分析显示,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目前草原草群高度仅为原来的50%,生产力仅为原来的40%至60%。

 

  草原生长所依赖的水分只能靠自然降雨,人类难以用其他手段来改变和调控气候。因此,在自然气候的先天性波动下,草原牧草的生长也出现了明显的波动性,即在降水较多、分配较好的年份,牧草长势较好,而在干旱年份,草原生长状况就会明显变差。

 

  在草原连年满负荷或超负荷运转的情况下,不同年景,对牧民的生活影响非常大。在降水较多的好年景,牧草生长良好,春季接羔成活率提高,当年出栏家畜肥重,冬季备草支出减少,年生产收入自然就会多一些。但是,从近十几年的年景来看,干旱及严重干旱年份居多,草地生产力持续低下,致使草畜矛盾更为突出,牧民为了保畜,需要花钱走场、补饲,冬季还要储备大量饲草,致使生产成本增多、生产风险增大,年收入无几甚至还会透支家庭积蓄,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了牧民的生产和生活。

 

  改善牧区草原生态环境

 

  近年来,国家和农业部门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改善牧区的生态环境。以内蒙古为例,主要实施的草原生态保护工程包括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生态移民工程及草原生态奖补工程等5大类30个小项的生态保护政策。目前,这些政策正在发挥着其各自的作用。

 

  青海植被恢复得较好,草原生态环境的改善,带动了一系列相关领域的改善。如青海省境内有河流、湖泊、沼泽和人工库塘四大类型湿地共556.89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7.71%。最近几年,通过实施禁牧移民工程、湖泊湿地禁渔工程、湿地区域沙漠化防治工程、湿地植被恢复工程等,扎陵湖、鄂陵湖两块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促进了区域自然生态-社会经济良性发展。此外,青海省高寒草原植被的变化,也来自于气候变暖导致的冰川消融,给青藏高原带来了丰沛的雨水和地表补水,目前带来的利益较大,但长期来讲,这是不容忽视的巨大隐患,亟须开展专项研究。

 

  草原既是碳汇又能固碳

 

  草原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巨大。

 

  第一,草原发挥着碳汇作用。长期以来,不少人认为草原是碳源而不是碳汇,其理由是草原上的牧草被家畜放牧利用,而家畜又将牧草所固定的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因而草原固碳不稳定。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首先,我国有大约30%的草原由于坡度大、交通不便、水源缺乏、气候恶劣等因素,并不能为畜牧业所利用;其次,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我国对不少草原实施了禁牧封育等保护措施;再次,草原既有可食性牧草,也有大量不可食牧草,而且被家畜利用的牧草主要转化为家畜的有机体;第四,草原还有重要的土壤层,千万年来沉积了大量的有机物质,是一个巨大的碳库,其固碳量通常是地上部分的几十倍。

 

  第二,草原拥有固碳潜力。我国草原面积约占世界草原面积的1/10左右,居世界第二位,是我国耕地面积的3.2倍、森林面积的2.5倍。因而,草原是光合作用最大的载体,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碳库。据有关研究,草原土壤层的储碳量一般是植被层的15~20倍,我国草原植物层和土壤层的总固碳能力应该达到近20亿吨,约相当于178亿人的年呼出量、33亿辆汽车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

 

  第三,草原尽管一岁一枯荣,但事实上形成两个动态稳定的碳库,一个是地表植被,另一个是基本稳定的动物群体(放牧家畜为主),而且,在不断地从食物链流通到最高级动物——人类,因而是循环流动的为人类直接谋福祉的稳定碳库。因此,从生物学和人类学意义上,草原更像地球的肺。

 

  此外,草原植被本身已经长期适应了恶劣的、波动的气候变化环境,是地球上抗逆性最强的多生态建群种的植被,应对气候变化更为适应,今后应对气候变化的物种、策略以及行动应更多得聚焦于草原。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