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虐的热浪、持续的干旱,史无前例的洪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正越来越频繁地袭击人类世界。如何通过加强气候服务提供方和用户之间的互动,以及精细化的、以人为本的气候服务来适应不断变化的气候,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实现趋利避害,29-31日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气象组织(WMO)特别大会将为此开出药方。
这次WMO史上首次特别大会将批准全球气候服务框架(GFCS)的实施计划,并为此设立管理机制,以确保气候服务的各类利益攸关方能参与计划的实施。
根据WMO的定义,气候服务指,以协助个人和组织决策的方式提供气候信息。服务需要有关各方妥善参与,具备有效的获取机制,并必须响应用户的需求。
国家气候中心副总工程师张培群告诉记者,根据全球气候服务框架实施计划的定义,气候信息包括气候资料、气候产品和气候知识,而服务则是向用户提供针对性的信息。在中国,人们一般把天气服务和气候服务统称为气象服务。相对于天气服务,气候服务侧重于风险管理。
张培群说,我国的气候服务由来已久,例如,气象部门同农业和水利部门定期开展气候预测会商,提供气候预测信息服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已成为规避气候风险的重要手段。
10月10日,WMO秘书长雅罗在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所(IISD)网站上撰文指出,利用气候预测技术的重大进展,在国家和地区层面上的季节、年甚至十年的气候预测已经越来越可用。现在,人们可以制作季节和年的气候预测,并向气候敏感行业提供决策支撑服务。
全球气候服务框架包括五大部分:用户界面平台、气候服务信息系统、观测和监测、研究模拟和预测、能力开发。其宗旨是,通过更好地提供气候服务,减少社会对气候相关灾害的脆弱性,促进全球关键发展目标的实现,扩大气候信息在决策过程中的利用,并加强气候服务提供方和用户的参与。
中国提供气候服务的能力和做法已经得到了包括WMO在内的国际社会的肯定。在刚刚结束的全球气候服务框架用户大会上,加拿大代表团在会议发言中高度评价中国气候服务的经验以及所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世界卫生组织代表则对中国上海热浪-健康预警系统的成功表示高度赞赏。然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的气候服务能力仍严重不足,全球气候服务框架的实施无疑是一个福音。
在全球气候服务框架实施的八项原则中,第一条就是“须优先考虑对气候变化影响脆弱的发展中国家的能力建设”。
WMO正在为框架的实施制定雄心勃勃的计划。根据框架的实施计划草案,WMO设定了2 年、6年和10年期目标。在最初2年期间,框架的重点将是围绕4个优先领域启动示范项目并开展能力建设:农业和粮食安全、减少灾害风险、卫生、水资源。随着框架的不断发展,6年后,将逐步满足其它行业的用户需求。10年后,世界各地、所有对气候敏感部门都将获取改进的气候服务。
雅罗表示,框架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建立有效的、可持续的全球伙伴关系和加强国家和地区气候服务,以及能否使人们适应和应对气候变率和气候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