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12月25日  星期三
CN / EN / 微信
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期待全球携手合作
日期:2012-12-10 来源:新华网 作者:刘刚 李放 刘良恒 高洁

 

  中国环境保护部最新发布的首部综合性大气污染防治规划《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划定了13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涉及19个省区市,11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规划面积132.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4%。

 

  庞大而细致的规划,显示出这个发展中大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付出的巨大努力。

 

  与此同时,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环境却并不乐观。联合国多哈气候大会本周进入高级别会谈阶段,各个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矛盾、利益争执等问题不断突显,《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德班平台”规划等重要议题迟迟未能取得实质进展。

 

  中国人民大学致力于环境伦理学研究的教授李萍认为,由于气候变化涉及地区广泛,历史遗留问题多,且需要从经济、地域、发展历史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国际性问题。

 

  “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一直以来都积极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脚踏实地的应对气候变化危机。”李萍说,然而仅仅是中国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厘清国际责权问题,各个国家和地区联手努力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匙。

 

  “科学发展观不只是一句口号,绿色、低碳始终是筛选工业项目的重要标准之一。”曾经在湖南的工业重镇湘潭主持开发区工作的副市长杨亲鹏说,他参与创建的国家级湘潭经开区以电子、太阳能、矿山机械、汽车为主导产业,节能减排始终是衡量行政绩效的“硬指标”。

 

  根据世界顶级学术期刊杂志《自然》的科研报告显示,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仅为6.6吨,与欧盟的人均排放量7.3吨相比仍有一定距离,与美国的人均排放17.2吨更是相差甚远。

 

  “中国一直在积极稳妥地控制大气污染、推进低碳经济。”中南大学教授李斌表示,“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已经基本成为社会共识。尤其是新型工业化使得人均碳排放量已经逐步稳定,甚至部分地区还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

 

  “十一五”期间,中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亿吨。中国政府还宣布,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至45%。

 

  不久前闭幕的中共十八大首次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理念。此次环保部出台的《规划》,则具体涵盖了二氧化硫治理、氮氧化物治理、工业粉尘治理等八类重点工程13369个项目,投资需求将达到约3500亿元。

 

  从施政理念到减排目标,再到具体的治理项目,中国政府始终在为保护环境和积极解决环境问题而努力。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专家邹骥教授认为,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积极履行减排责任的同时,一直寻求与国际社会合作,共同应对环境变化。然而仍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却因为利益等各种问题置全球环境与不顾。

 

  分析人士指出,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于发达国家长期排放温室气候所致。从工业革命以来,中国的温室气体历史累计排放仅约为美国的四分之一,中国的人均历史累积排放贡献率更是仅为1%,远远低于美国的21.3%和英国16.4%。

 

  不仅是历史遗留问题,仅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发达国家更应做出更大的努力和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2011年,英国丁铎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联合复旦大学发布的分析报告首次提出了“碳排放转移”的概念,强调了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正确理解隐含碳排放责任的重要性。

 

  分析报告指出,中国的制造业为全世界提供了数量惊人的相关产品,为发达国家转移了巨大的碳排放量。与此同时,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还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与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重大难题。

 

  然而,关于计划明年1月1日开始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至今发达国家仍普遍缺乏进一步减排的诚意,完全无视发展中国家的强烈要求。日本、加拿大、新西兰拒绝加入第二承诺期,美国则游离在《京都议定书》之外,欧盟虽然宣称将加入第二承诺期,但是拒绝提高减排20%的任务。

 

  “国际责权明晰应当是应对国际气候变化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李萍认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基本原则不容抛弃,发达国家理应多承担义务,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携手解决气候危机。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