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01月24日  星期五
CN / EN / 微信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贡献
日期:2012-12-13 来源:新华网 作者:李志晖 杨元勇 陈莹

 

  应对气候变化,似乎总绕不开发展经济与节能减排这对矛盾,但中国决心闯出一条新路。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经济转型期,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传递出强烈信心和希望。

 

  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位置,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避免重蹈西方为发展经济导致生态灾难的覆辙,这是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更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发挥示范作用。

 

  200多年的西方工业化进程,充满着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这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暂且不论工业革命以来中国与西方人均历史累积碳排放的巨大差距,仅从当前来看,中国每年人均碳排放不到7吨,而美国则高达17吨,假如中国复制美国的发展模式,全球碳排放的阴霾天空恐将再难见到阳光。

 

  正是本着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中国政府自主、明确地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至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

  这些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这既是中国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自觉担当。

 

  为兑现承诺,中国决定放缓经济增长速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并把2015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2亿吨标准煤。“十一五”期间,中国为降低碳强度投入1万多亿元人民币,“十二五”期间,这一投入将达2万多亿元人民币。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目标和承诺,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中国确立的行动方案不会改变,实现目标的决心和信心不会动摇。

 

  在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中国担负起了相应的责任,但一些发达国家却总拿中国做文章,以中国碳排放总量大为借口,一味讨价还价,不断提出超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碳排放目标。表面上要把中国纳入统一量化减排体系,实际上是推卸自身历史和现实责任,维护自身技术和资金垄断地位。这严重阻碍了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面临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改善民生等多重挑战。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一些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发达国家用工业化阶段无节制的碳排放换来了富足甚至奢侈的生活,而中国还有上亿人口尚未脱困。换言之,发达国家应减少的是“奢侈排放”,而中国需要的是“生存和发展排放”。

 

  只有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国才更有经济实力在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中承担更多,才能为欠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更多物质和能力支持,才能在科学研究、能力建设等方面与国际社会深入合作,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技支撑。

 

  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将继续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以及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环球同此凉热,中国勇于担当。中华民族实现永续发展,不仅将为中国人的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家园,“美丽中国”更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交出满意答卷。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