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美国所谓的能源革命已经初露端倪,页岩油气资源不仅改变了美国的能源现状,同时也改变了气候变化所争论的焦点。因为美国所谓的能源独立,很多事情都在发生变化。能源独立是上世纪70年代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的目标,现在看来希望很大,至少对北美大陆而言如此。
这一能源现状的改变对全球能源和气候政策将带来深刻影响。关于能源和气候变化,主要是基于两个前提:首先是化石燃料价格将不断上涨,因为油气资源产量在达到峰值后会下降。反过来,这意味着美国能源政策应该通过增加国内产量来提高能源安全供应。其次,关于气候变化,全球最好是有一个自上而下的国际公约,且在这个框架下,美国对碳排放设定上限。
我们将这两大前提相结合会发现,不断上涨的油气价格会让风电和生物燃料技术变得更具经济性,同时美国加大本土油气产量也可以有效减少对海外油气资源的进口。我们应该注意到,对碳排放设定上限将加速这一过程的转型,美国应该意识到这种做法的重要性,因为欧洲主要国家都在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在油气价格大涨时,可再生能源能为他们提供缓冲,减缓外来市场的冲击,从而提高欧盟在能源上的内部竞争力。这种危机感会加速欧洲向可再生能源世界转变,但对依赖化石燃料的美国而言,如果没有采取积极措施,只会节节败退。
以上是我们按照传统观点分析所得出的结果。然而,现在形势变化了,我们应该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目前美国充斥着大量廉价天然气,其国内石油产量也在迅速增加。美国天然气价格已不及5年前的一半,而石油产量已较5年前上涨了1/4。与此相关的是,美国碳排放量已在今年前三个月达到了20年来的最低水准,部分原因是美国国内正从煤炭消费转向天然气消费,在电力部门尤为明显。
不论是从能源安全还是应对气候变化角度来讲,美国显然均有所提高,因为碳排放正在减少,同时,北美近来发现的巨大油气储量已足够美国满足国内需求,而加拿大更是希望将其西海岸的油气资源出口到亚洲,美国已经远不能消化加拿大国内油气产能了。能源资源产量丰富这对美国是极好的消息,因为这意味着重振能源密集型产业指日可待。美国能源成本上的优势显然胜过中国在劳动力成本上的优势。
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其实美国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力推乙醇作为燃料,但这最终被证明成本高昂,同时还对全球粮食市场带来了灾难。另外,美国为机动车制定能效标准,这应该是对气候变化的积极举措。
虽然,非传统能源的富足所带来的并非全是好消息。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与大多数环保分子所言化石燃料产量逐渐下降相反,未来地球上还有更多油气资源可供开采。这一转变让“变绿”工程变得更为艰难。同时,低碳技术也将因此付出更高成本,其真正走向市场所需时间将更长。对于清洁能源,受到廉价化石燃料冲击最大的是核电,其他可再生能源也面临同样挑战。
或许,在不久之后,一些主要经济体也不愿意自上而下地彻底贯彻《京都议定书》。目前全球经济危机上演,而美国正处在能源竞争的有利地位,欧洲希望大幅、快速减少碳排放的意愿将变弱。去年德班气候变化大会,达成的协议仅仅是各成员国希望到2015年时能就2020年后采取何种措施减少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达成一致。
而今年的多哈会议,对于谈判进展,其实人们根本就没有急切的期盼。按照现有增长水平,随着新兴经济体快速发展,燃煤所产生的碳排继续增多,届时全球温度涨幅也将达到科学家所预测的两摄氏度。
对于这一切的变化,美国及其他国家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呢?当然,有两个可选的途径。
首先是美国承认《京都议定书》,并且通过鼓励天然气消费来逐步淘汰煤炭,这理应是美国要采取的措施。
下一步就更为艰难了,为了减少污染及减少对化石燃料的消费,征收碳税很必要。如果不想为我们污染的环境而买单,那我们就不可能减少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很悲哀的是,目前为止,我们并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准备,这就是为什么自1990年来美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进展甚微的原因。那么,美国为什么应该考虑对碳排放征税呢?最直接的原因可能与气候变化没有什么关系, 因为美国需要钱。虽然征收碳税从政治上而言会比较痛苦,但一想到有税收就没那么痛苦了。
如果美国大力发展新技术会有怎样的效果?目前的可再生能源不可能成为彻底减少碳排的杀手锏。虽然低密度、间歇性的可再生能源不能提供足够的电力,现阶段而言,要靠可再生能源实现低碳化也不现实,但它们是未来的力量,是气候变化的终极武器,同时也是美国发展的最大希望。可再生能源需要很强大的技术基础,这是保证其顺利推进的根本原因。
对于世界其他地区而言,我们也已经积极行动起来。人人都有义务意识到从煤炭消费转向天然气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应该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促进新技术的发展。但可悲的是,欧洲目前正从核电转向煤炭发电。
或许目前发展可再生能源要花费大量资金,比如海上风电技术等。但是,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转型,新一代太阳能技术将是主力军。与其期待全球就应对气候变化达成所谓的一致协议,倒不如我们各自行动起来。另外,全球应该习惯这一观点,那就是美国不再需要中东来保证本国机动车和各产业的正常运转,我们应该时刻想着这一点所带来的各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