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多个国家对其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进行了调整,从美国上调碳排放社会成本指数到新西兰调低碳减排目标,从澳大利亚宣布将废除固定碳税到法国预备征收碳排放税。为何各国频频对其气候政策进行调整?仔细想来,各国气候政策的出台和调整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首先,全球及各国经济形势。在当前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气候变化政策的出台、调整或废除无疑与一国的经济密不可分。
新西兰前总理海伦·克拉克曾明确鼓励国民力争使新西兰成为全球首个“碳中性国家”,提出到2025年,实现90%能源来自可再生能源,到2040年,实现交通工具零排放的目标。然而之后,新西兰于2012年7月宣布,在2015年之前,不会把农业纳入碳排放交易机制之内。虽然这可以使农业这一新西兰的主要经济支柱暂时避免为其碳排放埋单,但却限制了其碳排放交易机制的影响力。
其次,各国民众诉求。碳税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
澳大利亚日前宣布将于明年7月1日废除固定碳税,按每吨6~10澳元的浮动价格实施碳交易计划。吉拉德政府费尽周折使碳税在议会通过,而新总理陆克文上任不到3周就宣布将废除碳税,这是为何?原来,澳大利亚物价高涨,家庭生活成本已超过香港、东京和伦敦,在全球数一数二。废除碳税在减少小企业成本的同时,也使得消费者的支出有所减少,无疑有助于减少家庭生活开支。
2009年9月,法国碳排放税“流产”也与民众诉求不无关系。多项民意调查显示,当时高达七成左右的法国民众不赞成收取二氧化碳排放税。他们认为,二氧化碳排放税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必然会增加不少家庭开支。
第三,国内党派斗争。澳大利亚前总理吉拉德2011年公布的碳税法案曾引来不少争议,此次陆克文上任后即宣布废除固定碳税,再次在澳大利亚掀起轩然大波。虽然民众普遍表示支持,但反对之声主要来自国内一些反对党。这一政策的出台正值澳大利亚大选来临之际,并非纯属巧合。
尽管8月30日曝光的一份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研究报告草稿显示,气象科学家们比以前更加确信,人类活动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凶,然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并非完全出自“公心”,而是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无论是以征收碳税,还是以实施碳排放交易机制作为碳减排的主要经济手段,各国还将长期处于犹豫和摸索中。毕竟,在选择碳减排政策时,政府的选择需要平衡多方面,包括环境成效、成本效益、分配效果(公平性)和体制上的可行性。对这些政策与措施进行比较全面的评估,是碳减排政策制定的基本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