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吴越报道 10月11日,为期三天的2013气候传播国际会议在北京拉开帷幕,来自国内外的气候变化和气候传播的专家将共同关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
本次会议由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耶鲁大学气候传播项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联合主办,分为中文和英文国际专场,旨在分享全世界专家在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的研究成果,为国内外学者及各界人士搭建学术平台,汇聚学术队伍,凝聚社会力量,使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成为社会与公众关注的议题,以推动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共同为实现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献策献力。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表示,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和传播将会加深人类对气候问题的认识,能够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和行动,并会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和国际话语权,力行我们的国际责任,推动新型国际秩序的建立。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说,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专家共同为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和气候传播的相关议题提供了可靠的专业支持。这同时也说明气候传播是一门大学科,大家可以充分发挥不同学科优势展开科研工作,更好地发挥综合优势,共同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伟大事业。
据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保卫介绍,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自2010年成立以来,在国际和国内上秉持“内外并举,双向使力”原则,跟踪联合国气侯大会,研究开会期间传播的效果,同时面向社会进行公众气侯变化应对的宣传推广工作。
在10月11日,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专家委员会成立,并为相关专家颁发了聘书。项目中心聘请的专家来自中国工程院、中国社科院、国家发改委、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全国工商联、国家林业局、国家气侯中心、国家疾控中心、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国际促进会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等不同学科、不同领域。
在中文专场上,专家委员以“不同视角下的气候变化与传播”为主题进行了座谈报告。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针对刚刚发布的IPCC第5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的有关内容和背后故事进行了介绍,并呼吁媒体在进行科学普及和宣传时能够更好地把握科学、客观、平衡的观点和态度。
在12日至13日举行的英文国际专场,来自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新闻媒体,NGO组织及企业界人士将就气候传播的主体、内容、渠道、策略等方面展开深入研讨,并通过案例分析总结气候传播的时间路径和行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