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01月24日  星期五
CN / EN / 微信
气候变化公众认知低 谈判转机或为2014年
日期:2013-10-3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13年夏季,中国南方持续高温而北方则连遭暴雨,而南方更是被台风频繁袭击。各地轮番上演的极端天气则是气候变化的严重后果之一。10月17日,亚洲开发银行在一份报告中专门对中国发出预警:如果中国不采取行动来应对海平面上升和更加频繁的龙卷风袭击,那么到2050年,中国沿海地区的一百多万居民将流离失所,被淹没的大陆面积相当于4个香港岛。

 

  气候变化,一个看似高深但却又与生活紧密相连的现象在科学界有了越来越多的支持者。

 

  “几乎任何一个气候科学家都坚信气候正在发生变化,只是变化的程度还在科学界存在一些争议”,英国伦敦大学的气候科学教授克里斯 来普利(Chris Rapley)对本报记者表示。

 

  尽管人人都在经历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科学家通过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再次肯定了气候变化,然而事实是科学界与公众之间依然存在着脱钩。

 

  日前,在北京举行的2013气候传播国际会议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信息处主任张志强表示,目前,气候变化这一问题还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很多人对此还存在疑问。

 

  当然,对气候变化的“认知低”并非中国特色。在着眼低碳经济的英国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怀疑者;美国即便经历了几次震撼的飓风威胁,但对气候变化漠视的心态依然没有改变太多。

 

  除了公众的关注度不高以外,从国际政治角度来看,各国政府正在进行的气候谈判进展也颇为缓慢。当然时间节点也是一个关键问题,因为气候谈判中分为偏过程性质的会议(decision finding meeting)与偏结果性质的会议(decision making meeting)。

 

  “2014年,将会看到更多的政治性讨论,开始浮现更多的政治结果。”联合国基金会科学政策特别顾问凯莉 克雷德(Kalee Kreider)认为。

 

  气候变化疑惑仍存

 

  如公众对气候变化认知低,政府就没有压力。

 

  在2013气候传播国际会议上,来自中国、美国、印度、中国台湾、墨西哥的有关研究公众气候变化认知的6个研究项目成果得到了阐述。

 

  虽然这六个研究项目针对的国家和地区不同,但几乎都得出了同一结论:公众对气候变化仍然有一些疑惑、怀疑或是不关心,很多人仍然认为气候变化并非人为原因造成。

 

  耶鲁大学林业与环境研究学院研究员、气候传播项目主任安东尼·莱斯维茨(Anthony Leiserowitz),从2008年11月份就开始了在美国的有关气候变化公众认知的调查,结束时间是2013年4月。

  经过了5年的跟踪调查,安东尼发现,尽管美国近年来接二连三的遭受了几次较大的极端天气状况,还有绝大部分美国人仍然相信气候变化没有发生。

 

  “我们也看到只有50%的美国人认为气候变化是由人类的行为所造成的。”安东尼表示。

 

  2012年,在多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18会议上,发生于2012年的美国“桑迪飓风”成为谈论美国气候变化的焦点,各界纷纷认为“桑迪飓风”很大程度地改变了美国人对待气候变化的态度。

 

  然而安东尼对本报记者表示,“其实没有多大改变,如果非要说,或许有那么一丁点儿。而且在美国国会有大量的议员都不相信气候变化。”

 

  除美国之外,由中国人民大学与香港乐施会共同成立的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也在2012年开展了针对中国民众的调查。

 

  “93%的人认为气候变化正在发生,55%的中国人认为这是人为因素带来的灾害。”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香港乐施会气候变化团队负责人王彬彬表示。

 

  王彬彬解释,中国人绝大部分来自于农村,他们有自己的耕地,所以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有最为直接的感受。

 

  张志强也表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起步已落后于发达国家,对气候变化能力的意愿和动力还不足,尤其在地方政府,气候变化被接受的范围还比较小。”

 

  “如果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低,那么政府也不会因此有任何压力,作不作为就会变得无所谓。”安东尼对本报记者表示。

 

  气候谈判转机或在2014年

 

  COP20将会浮现出一些政治性结果的讨论。

 

  由于气候变化有长期性性质,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一时半会并不能直观体会到后果,但是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已经再次说明“气候正在变化”,主导全球变暖95%系人为原因。

 

  也就是说,气候变化的趋势还在加剧。

 

  “科学家已经发出了声音,非政府组织可以帮助人们进一步学习了解什么是气候变化。”凯莉表示,而政治家们必须采取行动。

 

  事实上,伴随每次IPCC发布而来的都是气候谈判轨迹上的一笔浓墨。

 

  当前各国政治家的任务是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之下,达成一项全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远期目标,即在2015年前达成2020年后全球各国的减排目标。

 

  2012年,COP18关闭了《京都议定书》(KP)第二期和长期合作特设工作组(LCA)的“双轨”谈判时代,开启了“德班增强平台”(以下简称ADP)之下的“一轨”谈判时代。

 

  而今年11月将在波兰华沙举行的COP19却没有被认为是一次会有实质性结果的会议。

 

  “COP19 其实是一场偏过程性的会议,还不会看到太多实质性的结果。”凯莉称。

 

  就连日前来华访问的瑞典能源和交通部信息技术与能源大臣安娜·卡瑞哈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都反复强调2015年在巴黎举行的COP21,并没有太多强调此次波兰会议。

 

  而凯莉结合目前气候谈判的时局认为,“2014年9月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以及2014年年末的COP20将会浮现出一些政治性结果的讨论,为2015年COP21做准备”。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