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是真实存在的,这一点不该再有争议了。”中国科学家秦大河26日在斯德哥尔摩获颁2013年沃尔沃环境奖后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如是说,他认为应对全球变暖需要经济、教育等多方面的行动。
秦大河是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地理学家、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和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他还是研究冰冻圈科学及其影响的著名专家。
在气候变化领域,秦大河认为中国有潜力为控制全球气候变化作出贡献。他说:“从经济角度看,中国目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较高,因此留下了很大的提升空间”,如果在绿色技术方面取得进展,“能够用同样的能量去创造目前国内生产总值3至5倍的产能,所以潜力还是很大的”。
秦大河说,十八大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改变国内生产总值的考核方式,即将能源和资源的因素也考虑在内。应对气候变化要求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和降低能耗,实际上也与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相符合。
此外,秦大河认为教育也是提升环保意识的重要环节。“例如,"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报告发布后,被一些发达国家用作高等教育的教材,因此学生们就可以在世界科学最前沿受到相关教育。”他说,中国一些大学也正按照这个思路去做,“将气候变化的科学结论和学界的真知灼见告知青少年、列入高校教材,才能使保护环境的观念深深扎根在年青一代的心中,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
他说:“中国处于发展阶段,无论是气候变化科学还是其他科学的研究,整体来说,中国都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在气候变化的研究领域,大批年轻人正在成长,他们将来的潜力很大。”
谈及此次自己到瑞典领奖的感言,秦大河强调说,他是代表研究的领域获得了沃尔沃环境奖,获奖是对其团队所从事的科学工作的认可。他希望此次获奖能够鼓励中国的青年科学家们,促进他们成长,今后在气候变化等领域为全世界作出更多贡献。
秦大河表示,今后仍将专注于冰冻圈科学和气候变化的研究。他说:“冰冻圈科学以前是很小的学科,现在正在成长,它在气候变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此外,中国西部要发展,中国水资源短缺,这些都和冰冻圈科学的研究息息相关。”
他说,将冰冻圈科学、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形成新的科学体系,这里面还可以做很多工作。今后将和相关领域研究人员一起,既埋头苦干,又积极开放,同时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力争把工作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