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12月23日  星期一
CN / EN / 微信
《金融时报》社评:乐见中美带头应对气候变化
日期:2014-02-21 来源:金融时报

  对抗气候变暖的斗争可能终于迎来了转机。上周美国和中国签署了一项协议,将降低重型车辆和燃煤发电厂的碳排放。就在不到一个月前,这两个世界最大的排放国还达成协议,将逐步停止使用氢氟碳化物,这种温室气体比碳对地球大气的危害更大。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对抗,多年来一直在妨碍制定气候变暖应对框架的努力。《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豁免了发展中国家中两个最大的排放国——中国和印度。美国立法者从未通过一项他们认为会给美国企业带来不公平负担的协议。四年前的哥本哈根峰会(Copenhagen summit)基本上光有言语没有行动。

 

  达成一项全球协议的最大挑战就是,在国家主权和减排迫切性之间找到平衡。华盛顿和北京方面正在达成的双边协议就是一种积极尝试。

 

  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总统在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任期中,再次展现出解决全球变暖问题的抱负。他计划绕过国会的阻挠,通过监管手段严格限制现有和新建燃煤发电厂的排放。在中国,一些地区的雾霾已经很严重,新一届领导人意识到,如果要取信于民,就必须解决工业化带来的毒害人们健康的副作用。

 

  如果要设定全球目标,则每个国家必须确保能够实现自己那一份。更重要的是,必须要有政治承诺。如果世界最大的排放国能够达成协议、为全球框架奠定基础,各国可能更容易做出政治承诺。

 

  批评者会不满,认为这些协议不具备约束力。忽略条款几乎不会带来任何外交和政治后果。然而,有效的约束性协议却很难达成。与此同时,二氧化碳浓度却已经达到了几百万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奥巴马强化监管的计划将会在法院受到挑战。但中美之间的协议将会给其他较大的排放国带来压力,迫使其采取类似行动。

 

  下一次大型气候变化峰会将于2015年在巴黎举行。如果要让这次的峰会不会像2009年哥本哈根峰会那样“破产”,中国和美国就应该确保所达成的协议得到执行,从而为缔结一项永久的、具有约束力的全球协议奠定基础。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